你知道福建的風有多大嗎?
這里有——
全國風力最強勁的海島
沿海全年7級以上大風的天數可達100多天
那你知道福建的風電有多強嗎?
這里有——
全球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
亞洲地區單機容量最大
葉輪直徑最大的風電機組
我國首個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園
福建所處的臺灣海峽,是全國風力最大的海區之一。
面對大風,聰明智慧的福建人民,搖身一變“御風者”,乘風而上、化風為寶。
將強勁的海風,化作一度度清潔電能,發展出了一流的綠色低碳新能源產業。
Part01 “大國重器” 福建制造
坐船從福州的興化灣碼頭出海,放眼望去——
廣闊的海面上,一臺臺百米高的風電機組錯落有致,猶如一根根定海神針迎風矗立。
這里有——
全國風力最強勁的海島
沿海全年7級以上大風的天數可達100多天
那你知道福建的風電有多強嗎?
這里有——
全球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
亞洲地區單機容量最大
葉輪直徑最大的風電機組
我國首個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園
福建所處的臺灣海峽,是全國風力最大的海區之一。
面對大風,聰明智慧的福建人民,搖身一變“御風者”,乘風而上、化風為寶。
將強勁的海風,化作一度度清潔電能,發展出了一流的綠色低碳新能源產業。
Part01 “大國重器” 福建制造
坐船從福州的興化灣碼頭出海,放眼望去——
廣闊的海面上,一臺臺百米高的風電機組錯落有致,猶如一根根定海神針迎風矗立。

2021年建成發電的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項目,由59臺風機組成。圖源中國三峽能源
作為全球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的年發電量為14億千瓦時,可滿足70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正常用電需求。
其中,編號為58的機組,是單機容量亞太地區最大、全球第二大的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年發電量可達4000萬千瓦時。
目前,從福建研發生產的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已經在興化灣、長樂等海上風電場批量投運達31臺,成為我國唯一批量投入商業運行的10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
大功率(兆瓦數)風機,是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大國重器”。
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研制過程中,相繼攻克了海上復雜氣候條件帶來的系列難題;首創雙驅電動變槳方案,填補了我國自主品牌的空白……
今年,福建又再次刷新了亞洲紀錄。
2月22日,我國首臺13兆瓦抗臺風型海上風電機組在福清順利下線。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下線的亞洲地區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風電機組,國產化率達到了90%。

我國首臺13兆瓦抗臺風型海上風電機組順利下線。圖源中國改革報 武艷杰 攝
13兆瓦風電機組的輪轂中心高度達130米,相當于43層樓高;
機組的葉片長度達到了驚人的103米,掃風面積3.5萬平方米,相當于五個足球場那么大;
每轉一圈,可發電22.8度,可以供一臺空調制冷30小時。
在年平均10米/秒的風速條件下,13兆瓦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5000萬度清潔電能,能滿足2.5萬個三口之家一年的家庭正常用電,減少燃煤消耗1.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8萬噸。
Part02 化風為寶 以風興業
截至2021年底,福建省電力總裝機達6983萬千瓦,其中,風電等清潔能源裝機達到4047萬千瓦,占比近58%。
福建的風電產業,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堅實的基礎和深厚的積淀。
上個世紀70年代
福建大膽邁出了“化風為寶”的探索腳步。于1976年在平潭成立了風力實驗小組(后更名為平潭縣風力實驗站),啟動研制55千瓦風力發電機,成為全國最早成立風力試驗機構的地方之一。
上個世紀80年代
1982年,55千瓦風電首臺機組在平潭風場試驗順利安裝,成為當時國內自行設計、制造并運行的最大風電機組。
1988年,“六五”重點科研攻關項目FD-32-200千瓦風力機組,在平潭蓮花山安裝,成為當時國內自行研制的最大風力機組。
與此同時,我國與比利時合作的風電試驗項目也選址在蓮花山風場,由比利時政府提供4臺200千瓦的風力機,平潭當地提供運行數據。這是當時我國單機容量最大的風力機組,也是全國最大的風力田,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從左到右分別為:國內研制的55千瓦風機、國內研制的200千瓦風機、200千瓦風機吊裝中、比利時WINDMASTER 200千瓦風機。平潭融媒體中心供圖
到2000年
平潭陸上風場項目——長江澳風電一期600千瓦風力機組全部并網,開創了福建省風力商業化運行的歷史,被世界銀行列為“中國可再生規模化發展項目”試點。

平潭長江澳風力發電田。圖源平潭發布
福建能率先參與我國風電研究和開發應用,是由于得天獨厚的風力資源。
福建沿海全年7級以上大風的天數可達100多天,特別是灣外海島、大陸突出部的尖端風力更強,南日島、平潭島、東山島等都屬于全國風力最強勁的海島。
福建海風何以如此強勁呢?
原來,臺灣海峽兩岸分別是高聳的武夷山脈和阿里山脈,使得臺灣海峽就像一條兩面高墻的小巷弄。來自大陸或者大洋的大范圍氣流經過海峽時,就像從風箱里拉出來一樣,變得集中且強大,學術上稱之為“狹管效應”。
受其影響,冬季臺灣海峽的最大風速可達每秒36米-39米,海面上浪高可達14米以上,巨浪滔天。
據專家預測,一臺同樣功率的海洋風電機一年的產電量,可比陸地風機提高70%,具有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資源、不消耗水資源和適宜大規模開發等特點。
因此,對于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而言,更應揚長避短,把發展重心轉向“海風”,加快推動海上風電發展。
Part03 全產業鏈 跑出加速度
風電產業從陸地走向海洋絕非易事。
福建的海底地形起伏陡峭、遍布礁石及孤石,僅平潭海域的海底高差最高就超過32米,相當于10層樓的高度,而且海底裸巖堅硬如鐵,對工程施工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福建沿海全年7級以上大風的天數可達100多天,特別是灣外海島、大陸突出部的尖端風力更強,南日島、平潭島、東山島等都屬于全國風力最強勁的海島。
福建海風何以如此強勁呢?
原來,臺灣海峽兩岸分別是高聳的武夷山脈和阿里山脈,使得臺灣海峽就像一條兩面高墻的小巷弄。來自大陸或者大洋的大范圍氣流經過海峽時,就像從風箱里拉出來一樣,變得集中且強大,學術上稱之為“狹管效應”。
受其影響,冬季臺灣海峽的最大風速可達每秒36米-39米,海面上浪高可達14米以上,巨浪滔天。
據專家預測,一臺同樣功率的海洋風電機一年的產電量,可比陸地風機提高70%,具有資源豐富、發電利用小時數高、不占用土地資源、不消耗水資源和適宜大規模開發等特點。
因此,對于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而言,更應揚長避短,把發展重心轉向“海風”,加快推動海上風電發展。
Part03 全產業鏈 跑出加速度
風電產業從陸地走向海洋絕非易事。
福建的海底地形起伏陡峭、遍布礁石及孤石,僅平潭海域的海底高差最高就超過32米,相當于10層樓的高度,而且海底裸巖堅硬如鐵,對工程施工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行業公認的國內建設難度最大的中廣核平潭大練海上風電項目(資料圖)。圖源中國平潭
面對復雜的海洋環境,只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才能實現風力資源的高效利用。
因此,福建在發展海上風電過程中,堅持以資源開發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初步形成以海上風電開發項目為龍頭,拓展風力發電上下游產業,完善風能產業配套的風能產業鏈體系,構建我國海上風電原創技術“策源地”。
位于福清市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已經成為我國首個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園,形成風力發電機、風機結構件、風機總裝、葉片生產等完整的全產業鏈生產格局。
從發電機到葉片等高端先進核心設備都實現“福建制造”,帶動我國海上風電裝備產業迭代發展。
因此,福建在發展海上風電過程中,堅持以資源開發帶動全產業鏈發展,初步形成以海上風電開發項目為龍頭,拓展風力發電上下游產業,完善風能產業配套的風能產業鏈體系,構建我國海上風電原創技術“策源地”。
位于福清市的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已經成為我國首個全產業鏈的海上風電產業園,形成風力發電機、風機結構件、風機總裝、葉片生產等完整的全產業鏈生產格局。
從發電機到葉片等高端先進核心設備都實現“福建制造”,帶動我國海上風電裝備產業迭代發展。

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圖源中國三峽能源
創新不停步。著眼于海洋資源的一體化開發利用,福建正在積極探索一條“海上風電+”多元融合發展之路,推動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高效儲能等產業綜合開發。
2021年9月,全省首個“海上風電+海上牧場”融合項目在平潭大練海上風場落地實施,裝有1500尾黑鯛、赤點石斑魚等魚苗的金屬網箱成功下放至11號風機50米范圍內的海域。
2021年9月,全省首個“海上風電+海上牧場”融合項目在平潭大練海上風場落地實施,裝有1500尾黑鯛、赤點石斑魚等魚苗的金屬網箱成功下放至11號風機50米范圍內的海域。

在“海上風電+海上牧場”融合項目中,魚苗將在海下28米處繁育成長,實現“海上風能發電、海下樁基養魚”。圖源海上福建
目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和相關風電企業的專家團隊正在協力攻關,加強海上風電場噪音等環境要素對魚類生長影響的技術研究,推進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海上風電+海上牧場”的新模式。
浩瀚海洋,風起電至。
作為全國海上風力資源最好的地區之一, “十四五”末,福建省海上風電并網發電規模有望超500萬千瓦。福建海上風電必將從近海走向深遠海、從單一走向融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