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兆瓦風機下線,超大兆瓦風機陸續研制,越來越多的省份提出了超預期規劃,釋放了大量開發資源,五大海上風電基地集群紛紛崛起。國內海上風電提檔加速,成本及技術優勢凸顯,助推風電“出海”步履矯健。
海上風電多點開花,上游產業鏈供給能否跟得上?如何打造海上風電互利共贏共同體?在日前召開的汕頭國際風電技術創新大會期間,中能傳媒記者對話多位海內外機構和企業,就推動海上風電穩定健康發展,探尋經驗、共享成果。
機組大型化趨勢下,海上風電降本增效是關鍵
著眼國內,自從2021年我國海上風電正式進入平價時代,至今近三年時間,技術創新快速迭代,各類企業爭相布局。
放眼海外,我國已成為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從成本和技術兩方面來看,中國風電企業實現了從趕超者向引領者的轉變。
“當前,中國風電創新技術已步入全球領先的‘無人區’。” 金風科技海上業務單元總經理于晨光在接受中能傳媒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兩年來,我國風電行業進行了大量創新工作,大型化風機帶動了價格的疾速下降,風電度電成本降速遠超預期,讓風能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清潔能源。
過去三年,陸上風機單位價格已經從近4000元/千瓦左右降到1500元/千瓦左右,海上風機單位價格從7000元/千瓦左右降至3500元/千瓦左右,成本降幅遠超前十年。
隨著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機在福建平潭安裝完成,各大整機商又推出面向不同風速特點海域開發設計的全新系列海上機組,海上風電快速升至16-18兆瓦時代。
但整體看,我國海上風電產業依然處在關鍵發展階段。風機設計方面,面臨要適應不同海域環境的問題;海上吊裝方面,存在施工易受復雜天氣及海況影響,導致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的情況;后期運維方面,海上風電設備的運維成本相對較高,整機市場競爭激烈。
“風電發展從早期的技術引進、聯合開發,到自主研發,并向引領階段邁進,國家政策支持下的科技創新是風電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傅小鋒指出,大風機時代,風電面臨諸多挑戰,要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依然要向科技創新要答案。
傅小鋒認為,要加強基礎研究,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創新與應用,完善產業協同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大對公共研發試驗平臺建設的投入和人才培養力度;深化科技創新領域的國際合作,打造全球互信穩定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
海上風電集群化發展是降本增效的關鍵突破口。“面對海上風電發展的新機遇新挑戰,建設垂直一體化的產業集群是最佳路徑。”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風能協會副主席秦海巖表示,海上風電通過集群化發展,形成涵蓋海上風電核心裝備制造、創新研發、人才培訓、檢驗認證的產業體系,由此不斷提升我國海上風電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國際競爭力。
海上風電“走出去”,世界級產業集群成依托
在廣東省汕頭市濠江區,一座巨大的13兆瓦風電機組聳立在海天一色的沿岸地帶。與此同時,兩座現代化的鋼結構廠房也在這里破土而出。這里是汕頭“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的建設現場。
作為全國五大海上風電基地——粵東基地的主陣地,汕頭在廣東省海上風電開發中占據重要地位。汕頭擁有得天獨厚的海上風能資源、遼闊的海域面積、優異的開發條件,海上風電年有效平均利用小時數近4000小時。
“在汕頭建設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是中國為搭建全球性風電產業體系、打造互信穩定的風電產業鏈供應鏈所進行的最新實踐。”廣東省汕頭市委書記溫湛濱表示。
2021年,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的構想被提出。兩年來,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建設明顯提速,多個全球領先的重點項目落戶汕頭,世界級風電產業集群已具雛形。放眼當下,隨著“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項目建成交付,40兆瓦級風電機組電氣及動力學六自由度實驗平臺、海上風電培訓中心等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的雛形已經形成。
“汕頭‘四個一體化’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是全球首個聚集風電整機、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軸承等全產業鏈制造的園區,同步配套檢驗檢測實驗室、大型科研裝置等,打造出從設計研發、技術創新到生產制造的完整產業鏈。”秦海巖表示。
根據汕頭國際風電技術創新大會發布的《全球海上風電產業鏈發展報告》,我國已形成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未來,更高效的產業鏈協同、更深入的融合創新是海上風電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為我國風電“出海”奠定基礎。中國海上風電產業鏈的完善促進了各環節的協同發展,降低了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有助于全球風電產業實現規模經濟,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海上風電技術發展迅速,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走出去’。”談及如何在碳關稅等貿易壁壘制約下規避海上風電出口風險,于晨光表示,中國風電企業要修煉好基本功,抓住產業集群發展契機,提升技術創新與研發制造實力,夯實技術與成本優勢。
當前,綠色轉型已成為全球共識,而中國海上風電的飛速發展,讓世界矚目。
荷蘭王國駐廣州副總領事唐孟坷告訴記者,荷蘭致力于推動綠色轉型,海上風電是其中一環。荷蘭在海上風電擁有先進經驗和優勢,愿積極推動荷蘭企業與中國企業開展海上風電的產業對接,加強互利共贏務實合作。
“我們正在與中國開展合作,推動專家、技術領域的交流合作。”挪威王國駐華大使館經濟參贊歐德琳如是道。
建設中的汕頭國際風電創新港,見證著中國海上風電崛起。隨著我國本土風電產業集群的日益完善,未來,中國海上風電產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為推動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