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能源技術展望2015:調動創新加速氣候行動》報告,其中專辟一章對中國能源技術創新進行了案例研究,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近期行動計劃建議。本報摘選部分編譯內容以饗讀者。
在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中國在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進程中,已使數以億計的人民脫貧。與此同時,中國一次能源供應也增長了3倍以上。但這一進程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和國內煤炭資源,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4年6月提出推動“能源革命”來解決促進經濟增長、保障能源安全同時保護環境的挑戰,能源技術與系統創新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需要解決日益增長的資源約束、環境嚴重污染和生態系統惡化等挑戰,而清潔能源創新是首要解決方案,其政策計劃包括能源、氣候變化和經濟繁榮等多方面。這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中國發展模式、經濟結構和科技議程的轉變過程中將起到關鍵作用,并通過結合政府計劃和市場力量的資源再分配形成補充。
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綜合性系統途徑,提出了4點意見:
緊扣發展,牢牢把握正確方向。要緊跟全球科技發展趨勢,明確中國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努力趕超,力爭縮小關鍵領域差距,建立領先地位和比較優勢。
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形成創新創業環境。要學會招商引資、招人聚才并舉,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廣泛吸引各類創新人才特別是最缺人才。
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擴大開放,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水平。
中國廣義的國家創新戰略包括克服國內挑戰以及滿足日益增長的城市中產階級需求。《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將創新視為能夠直接提高生活質量的強有力工具。《規劃綱要》中提出了11個優先發展的重點科技領域,包括:能源、水與礦產資源、環境、農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人口與健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公共安全、國防。
能源行業面臨挑戰
能源系統的快速擴張為中國GDP增長提供了支撐,從1990年到2012年,中國一次能源需求增長超過3倍,在這一時期電力裝機容量從137 吉瓦增加到1198吉瓦。
在保持經濟強勁增長的同時,中國的規劃者們認識到必須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科技研究和鼓勵創新來平衡社會關切和環境保護。
《規劃綱要》序言顯示,中國已意識到其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的經濟增長過度依賴能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薄弱,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自主創新能力較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有待提高。在擴大勞動就業、理順分配關系、提供健康保障和確保國家安全等方面,有諸多困難和問題亟待解決。” 一直以來,煤炭在中國能源需求中占比從1990年的61%提高到2000年的近70%。1990~2012年間,發電量增長約8倍,化石燃料發電占比從80%下降至78%,而煤炭發電占比從72%提高到了76%。過去10年,全球煤炭需求80%以上的增長來自中國。
嚴重依賴化石燃料給中國帶來挑戰:進口依存度上升、能源安全削弱、燃料價格波動性加大等。在認識到化石燃料對空氣、水和土地造成的污染之后,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能源政策的關鍵主題。
政策行動建議
中國設定的2030年碳排放峰值和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0%的目標提供了一個雄心勃勃和穩定的政策環境,有助于激勵創新。需要出臺創新和技術融資的公開路線圖來支持部署先進技術。
在制定2030年目標的同時,中國需要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靈活的政策框架,為市場化轉型提供清晰的指導。電力部門改革應尋求引進新的市場競爭主體,發、輸、配、售電業務分開,促進清潔能源技術廣泛部署以及跨地域和關鍵行業的智能電網集成。此外,電力和能源市場改革還應考慮結合碳市場或其他碳定價機制。
為回報和保護創新者和新興產業領導者,中國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法規、創新激勵措施、法治、研究指南和研發融資管理體系,引導加強研究質量,提高專利申請價值,并為創新制造一個更有效率和更透明的資助制度。
能源技術創新能夠提高能效和保障中國能源供應安全,同時還有助于應對空氣污染、節水等挑戰。認識到創新政策能夠帶來的諸多利益將有助于加強長期經濟繁榮。為獲得轉型的經濟利益及展示對碳排放和環境的正面影響,中國需要制定合理的效能指標和有效的計量、監測和實施程序。
通過鼓勵更廣泛的競爭,制定靈活的政策指南來設定明確的效能基準,能夠有助于避免系統范圍的技術和排放鎖定效應。重要節能產品和技術的公共采購標準和目錄應激勵新興技術以推動創新,保持對新興產業的支持。這些節能標準或目錄應該進行階段性更新以確保對先進技術的持續支持。
當制定國家目標和標準時,中國決策者和企業領導人應該考慮到全球節能和清潔能源技術部署目標,需要站在促進國內和全球創新與低成本技術部署的高度來形成合力和指導產品開發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