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科技網聯合江蘇蘇夏能源集團2021年3月4日在福建晉江召開第十二屆年會。年會以“長輸管網,北擴南飆,網源協同,智慧優化”為主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擔任年會主席。部分參會人員一同參觀福能集團鴻山熱電有限公司、國家能源集團晉江熱電有限公司。
江蘇蘇夏能源集團副總裁王云超代表協辦單位首先致歡迎辭:
2020年注定是會被我們銘記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城市按下了“暫停鍵”,但我們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不負芳華守初心,無問西東踏歌行,2020年我們完成了三大戰略性創新課題:預制架空軟質保溫管、智慧5G熱網系統、熱網仿真軟件系統和24項基礎性課題的研究:預制架空軟質架空管,是一種新型的工作管內滾動軟質保溫材料與硬質聚氨酯復合保溫結構,是目前為止世界范圍內最為先進的預制架空蒸汽保溫管產品,應用了多項獨創的新技術,在蒸汽保溫管領域獨占鰲頭。它具有優異的耐候性和防水性能,可實現超長距離補償及超低熱損,已成功運用在山東棗莊、江蘇常熟、安微淮北等項目中;智慧5G熱網系統:為用戶提供實時信息化服務,可實現管網安全監視、無人巡檢和智能決策、智能預測和智能管控等;熱網仿真軟件系統成功實現了水力和熱力計算的耦合,對熱網水力計算采用微元迭代計算法,可將水力計算精度提高到小數點后8位,采用三維建模,與現場實景結合,可動態模擬管網真實運行場景。耐云超高溫(500℃)反射層和隔熱膜的研制成功,填補了國內耐400℃以上反射層的空白。
蘇夏集團已于2019年就開始實施了第五代技術的升級和研發工作,在5年時間里面,以“四大發明專利”為基礎,以“三大核心技術”為支撐,將“第五代”長輸蒸汽熱網技術的科研攻關成果應用到項目上,確保實現3個“1”目標。我們以2019~2024年為5年時間節點;以四大發明專利即“長輸熱網方法”、“低能耗輸送蒸汽管技術”、“超遠距離輸送蒸汽管技術”、“純凝機組實施電熱聯產的供熱系統及其方法”;三大核心技術即“預制架空軟質保溫管”、“智慧5G熱網”、“熱網仿真軟件系統”;3個“1”即:每公里的壓降控制在0.01兆帕以內,每公里溫降控制在1度以內,質量損耗控制在1%以內,輸送距離長度可達80-100公里。
2021年我們將重點推進三項工作。一是推進核電系統余熱利用。現在蘇夏長輸熱網技術已經突破了50公里的技術瓶頸,布局核電業務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二是繼續推進大機組供熱系統改造;三是既有蒸汽熱網升級改造。蘇夏集團自主研發的“預制架空軟質保溫管”這一專利產品,已經取得重大科研創新和技術成果。該產品應用前景廣闊,未來市場可期,必將在運行維護和升級改造上大有可為,大有作為。可以說:“長輸熱網方法是工業余熱利用的重要技術支撐,預制架空軟質保溫管是長輸熱網方法的重要產品支撐。”
蘇夏集團未來發展將實現熱源、熱網、負荷與儲能等多元一體化協同發展,將在負荷側,也就是用戶側以及儲能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和工作力度,積極促進能源綜合高效利用。
蘇夏的發展離不開在座各位領導和專家的支持和幫助,在此我代表全體蘇夏人對新老朋友致以最真摯地感謝和祝福,祝大會圓滿成功,祝各位領導和專家在福建四天的生活工作愉快,生活安康!牛年大吉大利!
中國電力科技網主任魏毓璞,代表主辦單位致辭:
泉州——聯合國唯一認定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動沿線各國共同發展。
供熱年會——起點回溯2009年,中國海洋大學。十二年,北至沈陽,南到廣州,西達西安,中抵南京,留下熱電工作者推動供熱發展足跡。
十二載輪回,十二年重行。今日,中國電力科技網主辦第十二屆“大機組供熱改造與優化運行技術2020年會”在泉州晉江開幕了!
隨著我國“30·60”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提出,熱電將面臨挑戰和機遇。截至2019年底,北方地區清潔供暖面積已達120億平方米、清潔供暖率為55%;南方供熱付諸實踐。通過改造提供熱源,提高人民幸福指數、替代落后產能,企業經濟效益,成效斐然。
本屆年會,適逢“十四五”規劃開局,推動供熱行業升級改造、實現智慧供熱發展已成必然。專家緊跟能源革命新形勢,交流創新技術,推廣和應用供熱改造和運行優化最新科研成果和先進經驗,實現熱源、熱網、負荷與儲能多元一體化協同發展。
期待領導、專家精彩演講,謹致崇高敬意!
向來自五湖四海出席年會的與會嘉賓致敬!
感謝協辦單位江蘇蘇夏能源集團周到安排!
長輸管網,北擴南飆,網源協同,智慧優化,十二年會,再創輝煌!
一路陪伴,一路高歌,十二春秋,碩果累累,奮楫揚帆,再度起航!
本屆年會特邀嘉賓、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熱電專業委員會原秘書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振銘特意錄制賀辭視頻,在會上播放: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熱電同行老朋友、新朋友:
大家好!
剛才主持人對我的介紹,戴了些“高帽”,不敢當,其實只不過多吃了幾年“熱電聯產”的飯。
早在建國初期,國家的政策是全盤學習蘇聯,大批蘇聯專家來華,在各行各業協助指導工作。熱化方面專家入駐北京電力設計院,組建“供熱管道室”,全盛時有一百多人,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全部熱電廠的廠外熱力網設計任務,翻譯并出版蘇聯專家帶來的全套設計手冊與標準化圖紙,培養了首批熱化人才,為我國熱電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2年水電部為摸清第一個五年計劃新建熱電廠的經濟效益,總結經驗教訓,安排六大直屬設計院對十五個熱電廠進行系統調查,最后由華北電力設計院和中科院綜考會總結。報告認為:這些熱電廠供熱能力平均利用程度僅為48%,其中只有15%左右的機組投產后2~3年供熱能力可充分發揮,大多數熱電廠要經過5~7年才能充分發揮。總結報告提出15個熱電廠共發電110.25億度,供熱11.72×106百萬大卡,節約85.41萬噸標煤,平均每百萬大卡節約73公斤標煤,比較好的熱電廠可節約89.64公斤。
我國熱電聯產發展曲折不平凡,經過了艱難曲折,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某些地方的環保部門甚至認為熱電廠是“污染源”。熱電專委會曾在若干會議上鳴不平,鑒于2005、2006、2007三年熱電聯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要求和建議,寫成書面材料,打印后由我親自送全國兩會代表駐地。熱電專委會團體會員中,當時有三位是全國人大代表,請他們組織代表,會上提議。2006年國家發改委建議〔2006〕270號對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6927號建議的答復。
熱電聯產確實具有節約能源、改善環境質量、提高供熱質量、減少城市自建鍋爐房占地、減輕工人勞動程度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逐步引起領導部門重視,多年來一些領導部門發布鼓勵、支持,發展熱電聯產的文件,層次越來越高。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也在有關電力改革文件中,支持熱電聯產。到2019年底,經中央歷年支持和全體熱電工作者的艱苦奮斗,我國熱電聯產的裝機容量已達51990萬千瓦。供熱量492492萬吉焦(單機6000千瓦及以上的熱電廠),占同容量火電機組43.82%,占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24.77%。根據統計資料,我國熱電裝機容量已遠超美國和俄羅斯,可稱為熱電聯產“第一大國”。
冷靜下來細想,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遠不能稱為“熱電強國”,不論在發展政策和技術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財稅、金融、環保等方面支持不夠,一些經濟條件不如我們的國家,還提出居民集中供熱免費,我們到現在還不敢提供熱減稅。看來尚需全體熱電同行,在中央政策指引下,經過若干年努力使我國早日成為“熱電強國”。
由于熱電聯產在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受到領導部門重視。2006年7月國家能源局下文:“關于切實做好現役電廠供熱改造可行性研究工作的通知”,明確由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和中國電力工程顧問公司負責評估。各地已上報熱電項目131個,共計5135萬千瓦。其后各地均有一批大型凝汽機組改造為熱電機組。不同地區的單機10萬、20萬、30萬,甚至60萬千瓦凝汽機組紛紛改為供熱。為節約能源,改善環境貢獻了力量,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管理工作跟不上,10年下來,全國有多少大機組改供熱,誰也說不清。對某個電廠而言,供熱改造后,節能環保效果是明顯的,但算總賬,全國由于凝汽機組改供熱的功效,誰也說不上來。為此曾向領導部門提過建議,但無效果,看來尚需同行努力工作。
中國電力科技網,在魏毓璞同志組織領導下,多年來為電力工業和熱電聯產的健康發展做出大量實際工作,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方針指導下,取得可喜成果,影響越來越大。我也預祝本屆年會取得預期效果,中國電力科技網和全國熱電同行,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助力我國早日成為“熱電強國”。謝謝!
特邀嘉賓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熱電專業委員會原秘書長、高級工程師郁剛發表致辭。
年會主席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原局長徐錠明通過視頻發表“乘五中全會之東風能源革命破浪前進”主旨演講。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火電靈活性部門負責人楊豫森發表“智慧供熱助力熱電聯產靈活性及去碳化方案”演講。介紹了熱電聯產清潔智慧供熱涉及的新一代火電靈活性熱電聯產、多聯產減碳技術,源-網-儲-用戶協同調控技術等關鍵技術。從四方面介紹了中國供熱行業的發展趨勢——源:因地制宜的運用火電機組靈活性多聯產技術,充分開發南方火電機組供熱改造項目,推進工業蒸汽、垃圾焚燒及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供熱,積極探索火電廠耦合電鍋爐、壓縮空氣儲能及空分、電解制氫、植物工廠等靈活性多聯產方案,增加火電廠經濟效益并實現火電機組低碳轉型。網:長距離輸熱技術擴大了資源整合的空間半徑,熱網趨向互聯互通,增加調度靈活性,包容波動性低碳清潔熱源接入,高度重視管網安全。荷:熱計量提升了自動化水平,IoT物聯網技術為按需精準供熱提供了條件,需求側響應技術正在探索,分布式能源帶來了更多靈活選擇。儲:探索大規模儲熱技術,以實現熱負荷的“削峰填谷”并支撐熱電解耦、熱電協同。
江蘇蘇夏能源集團副總裁、南京蘇夏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巧芬發表“蒸汽管道遠距離輸送技術最新突破與典型案例”演講。蘇夏的長輸低能耗熱網技術通過不斷探索、不斷發展,歷經四代技術發展,溫降和壓降進一步降低,輸送能耗損失進一步節省,輸送距離越來越長,技術更為成熟可靠。目前正在攻關第五代技術(2019-2025)。第五代技術預定目標達到3個“1”,即:每公里的壓降控制在0.01MPa以內,每公里溫降控制在1度以內,質量損耗控制在1%以內。預制架空軟質保溫管、智慧5G熱網、熱網仿真軟件系統是第五代的三大核心技術。同時介紹了各種參數蒸汽管道遠距離輸送技術及典型案例。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技術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康慧發表“清潔供暖與天然氣合理利用”演講。對于我國集中采暖區的燃氣短供問題,我們應有底線思維,認真思考我國北方集中采暖地區的清潔供熱工作中如何應對燃氣短供問題,分兩個方面:第一,挖掘燃煤熱源和其他熱源的供熱能力(控制供熱燃氣使用量)。第二,應合理利用天然氣。詳細分析了天然氣合理利用的三個目標:經濟性目標、戰略性目標、社會性目標。通過解析天然氣調峰的必要性,提出了5種措施:調配不同氣源的生產能力;利用LNG(液化天然氣)為管輸天然氣調峰;建設儲氣設施調峰;地區之間的氣量調配;利用天然氣用戶的彈性進行調節。
山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經濟運行局正局級調研員蕭文華發表“運用共享經濟理念節儉式創新實現供熱效率最大化”演講。介紹了山東省去年電力運行情況及大機組供熱改造情況。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多邊平臺精準匹配供需雙方,提高現有供熱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供熱的成本,推動資源的高效利用。節儉式創新在實現過程中面臨供熱資源約束、供應客戶能力有限等約束,運用共享經濟理念,可低成本高效率地開展創新、緩解供熱設施不足,共享包容性與節儉式創新理念有天然的契合基因。共享經濟利用現代網絡通信技術搭建多邊化共享平臺形成創新機制,以其特有的用戶多元性和共享模式進行協同、錯時共享用熱、底谷電力供熱、多設施共享,實現了優化供熱資源配置、擴大供熱范圍和全方位降低成本,解決了節儉式創新實現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北京建筑大學工業余熱利用與節能研究所所長、教授王隨林發表“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下排煙余熱清潔低碳高效深度利用”演講。碳達峰和碳中和這一綠色低碳大變革,是傳統行業向高端發展機遇和使命。節能提效,減污降碳是最重要和最現實的碳中和路徑;排煙余熱深度利用節能提效減污降碳潛力大,是最直接有效節能方式;排煙余熱深度挖掘、先進轉化、儲存、高效利用,協同污染控制是長期任務;排煙冷凝熱/水深度回收設備應具備:高耐蝕、高效、緊湊、阻力小,不增加其他能耗;多能互補、源網荷儲協同,實現熱有所用、系統能效經濟最大化。
華電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供熱技術部項目經理李成磊發表“熱電聯產網源一體化供熱技術研究與應用”演講。從吸收式熱泵技術、熱泵與低真空耦合技術、雙轉子低真空供熱技術、光軸轉子供熱技術、新型凝抽背供熱技術、工業全工況抽汽集成技術、“熱電解耦”技術、電鍋爐技術、調峰蓄熱技術、“一站一優化”智能調節技術、管網水力平衡技術、熱網運行數據挖掘技術、一次網實時調節技術、網源一體化智慧調節技術和一系列所實施的典型案例,來介紹熱電聯產網源一體化集中供熱技術體系。
福建鴻山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周穎馳發表“鴻山熱電廠供熱系統及管網簡析”演講。福建石獅鴻山熱電廠建設2臺國內目前最先進單機容量最大的600MW超臨界抽凝供熱發電機組,2011年1月份全面建成投產。鴻山熱電集中供熱管網目前管網總長度51.6KM,其中低壓管網37.4KM,中壓14.2 KM,截止2020年度的總售汽量為3591.58萬噸。實現拆除企業蒸汽小鍋爐111臺,每年凈減排SO26892.26噸、NOX 1693.12噸,煙塵2904.37噸。替代企業導熱油爐75臺,完全拆除49座小煙囪,年減排SO21995噸、NOX520.94噸,煙塵489噸。通過集中供中、低壓蒸汽,實現工業區內無燃煤設備,大幅度減少了區域污染物排放,節約工業區的各用戶的用水量,為區域的循環化改造打下良好基礎。
國家能源集團晉江熱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楊洪波發表“晉江市經濟開發區安東園及周邊地區供熱管網工程建設及應用”演講。福建晉江熱電有限公司一期建有2×50MW熱電聯產機組,配備2臺260t/h高溫高壓循環流化床鍋爐,兩臺機組分別于2006年3月和8月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于2019年4月改造為60MW式抽背式供熱機組(福建省最大的背壓機組)。目前已建成5條供熱主管網,供熱管道總長60多公里,供熱覆蓋面積324平方公里,最長供熱距離近20公里,為140余家企業供應蒸汽,替代了晉江經濟開發園區內144臺高能耗、高污染的分散小鍋爐,年減排煙塵41.53噸、二氧化硫97.9噸、氮氧化物188.96噸、二氧化碳2.25萬噸,灰渣產生量年減少4100噸,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充分彰顯了央企的社會責任,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華潤電力技術研究院智慧發電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袁俊發表“智能尋優技術在熱電聯產機組中的應用”演講。潤優益尋優系統通過將高級統計分析和大數據技術應用到火電機組運行管理中,通過數據與機理復合建模技術,建立動態標桿值數據庫體系,挖掘機組最優工況,對運行操作量化考評,實現火電廠運行經驗數字化轉化、存儲、繼承和應用。對運行操作進行大量的統計與分析,建立操作評價體系;對歷史數據進行挖掘,建立歷史最優值標桿庫;持續的對標桿庫進行優化更新,建立全面的運行指導系統,將運行尋優同精益管理完美的結合起來。國家能源集團、國電投集團、華潤電力、河北建投等旗下部分電廠已經成功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以DCS系統國產化為契機,與國內DCS廠家(國電智深、和利時)合作,研發主控智能化軟硬件結合產品運行優化技術模塊,形成新一代DCS系統的標準封裝組件,實現運行優化閉環控制。
《中國電力報》發電部主任馮義軍發表“年會記者觀察”。
華電電力科學研究院汽機與燃機技術部汽機專業首席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學棟發表“汽輪機多種背壓供熱改造方式性能分析及串聯優化運行”演講。對比熱泵供熱技術、高背壓循環水供熱技術、切缸供熱技術、光軸供熱技術等幾種汽輪機余熱利用改造方式。以上改造技術,除熱泵供熱方式以外,在供熱期,都屬于背壓機組的范疇,“以熱定電”、“熱電耦合”是背壓機組的運行特性。因此發電企業的熱負荷條件決定了機組的運行方式和改造方式。對機組供熱期調峰適應性與調峰能力限制因素進行分析。最后介紹抽凝機組與高背壓供熱機組串聯運行方式。
浙江大學常州工業技術研究院智慧能源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時偉發表“基于模型預測的源網協同調度智慧供熱系統研究”演講。通過建模仿真、狀態分析與預測控制得到熱源側負荷實時分析優化分配運行控制策略、熱網側節能安全輸配的運行調控策略等,實現基于模型預測的供熱生產全過程協調優化運行。基于“數字孿生”模型和在線智能尋優框架,依據工況條件變化,通過計算機軟硬件系統的定量推演調度運行方案,對系統運行策略進行動態規劃和調整。將供熱系統中人、機、物,“源-網-荷-儲”全過程要素連接起來,實現系統全局綜合分析和統籌優化調控;基于工業互聯網的供熱系統泛在感知與精細化治理能力,綜合運用多源數據,全面提升供熱系統管控能力,為火電廠在發電、供熱和調峰需求之間精細化管理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實現供熱專業知識與生產經驗的軟件化與自動化,借助信息系統承載知識和經驗,輔助和提升人的思考和決策水平,實現系統狀態分析、故障診斷、優化調控等人工智能功能。
湖北省電力科學研究院電源中心動力室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周淼發表“供熱機組深度調峰能力分析及優化”演講。國家電網公司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全力推動新能源發展,促進能源供給清潔化。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加快煤電靈活性改造,優化煤電功能定位,煤電充分發揮保供作用,更多承擔系統調節功能,由電量供應主體向電力供應主體轉變,提升電力系統應急備用和調峰能力。同時分析如何確定調峰深度、評價機組調峰貢獻,機組調峰運行的安全性、機組調峰運行的經濟性評價;從鍋爐、控制、供熱、金屬、環保幾方面介紹供熱機組深度調峰能力優化措施。
南京蘇夏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佴耀發表“廠內熱源改造方法”演講。詳細介紹大機組供熱改造的內容:(1)機組本體改造;(2)廠內新增供熱站及供熱系統改造;(3)化水系統能力核算或增容改造;(4)新增廠內蒸汽管網;(5)新增壓縮空氣系統;(6)新增蓄熱水箱系統。供熱系統是熱源的核心,供熱系統設計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機組安全經濟運行、關系到供熱的可靠性和經濟性。通常情況下可采用的方式主要有四種:一是采用減溫減壓器對中壓蒸汽雙減后,使其達到供汽參數要求;二是采用壓力匹配器,以高壓蒸汽通過高速噴嘴引射低壓蒸汽,使其溫度、壓力提高以達到供汽參數要求;三是汽輪機本體改造,多級抽汽對外采用廻轉隔板抽汽直供;四是如果末端有穩定參數用量的負荷用戶可采取上單臺或多臺背壓機,利用背壓機的排汽給用戶供熱。具體選用應根據汽源抽汽情況、用戶對供熱的要求、蒸汽輸送距離、電廠現有設施等情況,因地制宜經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
成都碩屋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德東發表“固體流態化納米微孔保溫技術”演講。超臨界干燥法氣凝膠是世界最輕的固體,凝固的煙,是導熱系數最小的材料,導熱系統在0.02~0.023W/(m.k),通過超臨界干燥法獲得,是復合氈材,價格昂貴。納米微孔保溫技術有高可靠性:耐水煮,不懼風雨;耐高溫,所有的蒸汽管道都可使用的可靠性;耐揉搓踩踏,施工不再苛刻;震動不下墜,保溫效果長期穩定;CAS 可靠性高,生命周期長。
大唐東北電力試驗研究院有限公司熱電聯產城鎮供熱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蘇鵬發表“網源一體化供熱方案與經濟性邊界分析”演講。網源一體化供熱方案的確定由技術驅動逐漸轉變為成本及外部條件驅動。影響供熱方案的主要因素有:對外售熱價格及供熱量、調峰輔助服務政策、機組自身特點及參數、碳配額及碳市場價格。碳排放權交易配額市場的建立旨在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倒逼發電及供熱行業向低碳化發展。隨著碳市場碳排放價格提高,供熱成本顯著提高,常規采暖抽汽參數下供熱成本已高于售熱價格。要進行充分的余熱利用改造,通過充分利用廠內余熱、優化匹配多種熱源及供熱方式、積極參與碳排放市場交易,置換調整調峰熱源及排放權,在供熱量相同的條件下減少燃煤量及碳排放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研究院副總設計師葉東平發表“電廠多臺機組負荷分配經濟性尋優研究”演講。主要通過研究某大型多機組電廠在役機組負荷分配策略,考慮深度調峰補貼政策等影響因素,設計一種綜合算法,得出電廠在不同負荷分配下的經濟性,最終選出最合理的負荷分配方式;通過負荷的合理分配,可以幫助電廠在目前嚴峻的火力發電形勢下,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可將本研究成果集成到智慧化電廠平臺當中,彌補智慧化運行平臺在負荷分配方面的空白。
西北電力設計院熱機脫硫室經理助理、高級工程師豆海強發表“某百萬直接空冷機組乏汽余熱回收供熱技術方案應用探討”演講。直接空冷機組乏汽余熱利用的潛力巨大,熱泵技術應用于乏汽余熱回收,工藝技術上是可行的。本項目采用吸收式熱泵回收乏汽余熱,年收益約3664萬元,回收期約5年;通過工程實例分析,采用吸收式熱泵回收乏汽余熱,可以提高電廠的供熱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有很好的節能效益、環保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乏汽管道屬于大口徑薄壁管,需進行相應有限元分析計算優化,避免局部管件應力超標影響管系安全。
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熱節能技術有限公司供熱技術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余小兵發表“熱、電雙向寬域調節供熱技術及廠級供熱運行優化”演講。本研究成果適用于國內所有燃煤發電機組熱電聯產改造(涵蓋純凝機組供熱改造、供熱能力提升改造)、熱電解耦、供熱可靠性提升、供熱生產成本核算、供熱優化與精細化管理等項目,尤其在調峰要求高、供熱抽汽量大的項目中優勢明顯。研究成果技術先進、可靠,符合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及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推廣應用前景廣闊,市場需求巨大。已成功應用于國內100余臺機組,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電站服務事業部技術部副部長文圓圓發表“大供熱量改造技術及應用案例”演講。東汽靈活運用多種供熱手段,按照能源梯級利用原則,充分發掘經濟效益。供熱改造綜合考慮了汽輪機設備性能和結構安全性,尤其是結合了葉片本身的結構特點性能特點進行分析、推力核算等,同時按照固流耦合模型考慮供熱工況下的強度及振動,結合多臺機組的供熱經驗,計算結果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東汽根據計算結果利用專利技術制訂機組運行最佳范圍,調整保護邏輯及保護定值,避免機組在危險工況下運行。東汽是集設計、制造、安裝于一體的汽輪機制造廠家,可有效保證機組在供熱狀態下汽輪發電機設備安全穩定運行,工程質量有保障。
集美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林峰發表“高效向心式蒸汽渦輪機與蒸汽渦輪增壓器技術及其在大機組供熱改造中的應用”演講。以國家大力推行純凝機組熱電聯產為契機,機組供熱蒸汽能量的最佳梯級利用為研究目標,蒸汽渦輪增壓器的研發和產業化為定位,依托項目團隊強大的研發和綜合技術能力,進行渦輪增壓器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創新,用1到2年時間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蒸汽渦輪增壓器產品,并進行項目示范。將分別為某電廠的東一線或東二線供熱管線提供一套蒸汽渦輪增壓器。
廣州高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吳必科發表“長距離供熱系統地埋管查漏最新技術”演講。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管網下地成為長距離供熱發展必由之路,而地埋管可靠性是長距離供熱長期穩定的基礎。蒸汽地埋管由于由外套管、疏水管、排潮管、壓力補償器,安裝要求高,難度大,保溫條件惡劣,地下防腐困難,更容易泄漏。如果不深入研究,不改進查漏方法,一旦地埋管發生泄漏,后果不堪設想,查漏和處理都相當困難,周期長,一旦停汽將會嚴重影響用汽單位的正常生產,影響發電供熱機組安全運行。
會議安排多場專家對話、代表提問、專家答疑,參會者和嘉賓面對面,對關注問題展開交流,解答難題,暢談觀點。心得體會、參會感悟和開心一刻環節。與會嘉賓踴躍參與,回顧供熱工作歷程,展望未來,引吭高歌,為年會增添一抹生動的文藝色彩。
3月6日,年會組織部分代表參觀國家能源集團晉江熱電有限公司、福能集團鴻山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兩家電廠精心組織人員接待,耐心解答代表提問。
中國電力科技網對本次會議進行全程實況錄像,贈送國家能源局、各大發電集團主管部門;還將本次會議專家演講PPT上傳至中國電力科技網相關欄目和電力月刊,供廣大電力科技工作者免費下載和在線瀏覽,保存、共享、傳播先進技術和經驗,為我國電力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中國電力科技網:www.eptchina.cn;
聯系人:周麗15010503361;耿迪189108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