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wcoe6"><table id="wcoe6"></table></fieldset>
<ul id="wcoe6"><sup id="wcoe6"></sup></ul>
  • <ul id="wcoe6"></ul>
    <ul id="wcoe6"><dfn id="wcoe6"></dfn></ul>

    江億院士:跨季節儲熱+余熱+熱泵,實現200億㎡北方城鎮供暖零碳化

    核心提示:零碳熱源從何而來?目前北方城鎮建筑供熱面積約160億㎡,平均按照0 3GJ ㎡的話,總的供熱量需求為48億GJ。熱量的主要來源:45%為熱電聯產余

    零碳熱源從何而來?

    目前北方城鎮建筑供熱面積約160億㎡,平均按照0.3GJ/㎡的話,總的供熱量需求為48億GJ。熱量的主要來源:45%為熱電聯產余熱,40%為燃煤和燃氣鍋爐,15%為熱泵和分散的燃氣鍋爐。

    到2060年,北方城鎮供熱面積約為200億㎡,建筑做好節能改造后,平均按照0.25GJ/㎡計算,總的供熱量約為50億GJ。
     

    建筑零碳化的實施方案為——

    一是完全依靠各類電動熱泵,實現全面電氣化,但是由于安裝位置的限制,高層建筑會被整的亂七八糟。另外會使得冬季電負荷增加2億kW,電量增加4000億kWh,目前冬季供熱的電力缺口為6.5~7億kW,再加上這兩個億就差8~9億kW,所以就惡化了冬天的電力缺口。

    二是依靠各類余熱熱源,變廢為寶,可能可以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未來的零碳熱源

    通過建筑節能改造后,未來的建筑用熱總量為50GJ,電力缺口為6kW,零碳熱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核電一共有2億kW,北方地區沿海(從山東往北計算)至少會有5000萬kW,1.5億kW在南方,冬天的余熱都排放到海里,實際上有0.6億kW的余熱,全年的總量應該有15億GJ。

    調峰火電全國一共6~7億kW,北方地區有3億kW,熱電聯產如果利用好了會有3.6億kW的功率,全年的余熱總量為20億GJ。

    此外,北方冶金、化工、有色、建筑領域全年余熱總量約為15億GJ,數據中心和垃圾焚燒領域全年余熱總量約為10億GJ。

    以目前的技術,很難把所有的余熱都利用起來,比如只回收70%,供熱功率可以達到3.6億kW,而建筑供熱的總需求量為6億kW,光靠余熱是不夠的,僅能滿足60%的建筑用熱需求,其他的40%采用熱泵供熱,增加的電功率為0.8億kW。

    但是,如果采用跨季節儲熱,把全年的余熱量全部利用起來的話,則可以滿足熱量需求的85%,其他15%采用熱泵供熱,增加的電功率僅為0.3億kW。
     
    實現零碳熱源必須破解的三大問題

    采用跨季節儲熱就需要安裝大規模的跨季節儲熱裝置,這是現在沒有的,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要想把這些余熱利用好就必須解決三大問題:

    一是熱源產熱和終端用戶用熱在時間上不同步。熱源根據生產需要排出熱量,比如全年排熱,而終端僅冬季需要用熱。以數據中心為例,全年都排熱,拿這個余熱來采暖,僅僅冬天使用的話只能利用它的1/3不到,而如果把余熱儲存起來都在冬天使用,供熱面積可以提高三倍以上。要想做到全部余熱的利用就需要建設大規模的跨季節儲能裝置,實現熱源端與用熱側之間的解耦。

    二是熱源的分布位置與用熱終端地理位置不一致,比如北京沒有,但是唐山有很多,那就需要長距離跨地域經濟輸送熱量。長距離輸熱的經濟距離與管徑成正比,800cm的管能輸送30公里,而1.6m的管就能輸送60公里,規模加大了距離也就拉長了;采用大溫差熱水循環,比如40℃提高到80℃,使經濟輸送距離達100公里以上;通過“水熱同送”技術,單管輸送,使得經濟輸送距離可提高到200公里;全國統一規劃,一張藍圖分片實施。

    三是熱源輸出的參數與終端用熱的參數不匹配。如果不同參數的熱量摻混,或“就高不就低”,就會造成巨大浪費。通過基于吸收式或電動熱泵的熱量變換裝置,可以改變參數變換熱量。
     
    大規模跨季節儲熱的可能性

    儲熱的方式主要有相變儲熱、地下埋管和地下土壤蓄熱、儲存熱水、冬儲冰供夏用和夏儲熱水供冬季用。
     

    這些方式都有做過嘗試,比如在內蒙古的山上做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地埋管儲熱項目,把工廠的余熱儲存起來供冬季使用,但是發現會把余熱的品位降低,并不合適。
     

    通過對比后發現,建設大型儲熱水庫是最有可能實現的,在水庫上面加一個蓋,儲存90℃的熱水,流經用熱側后最終降到了15℃返回,中間有75℃的溫差。

    有人可能會質疑,夏天儲存的熱水到冬天就變成涼水了。其實并不是這樣,一杯水可能一下就涼了,要是一立方米的水箱里面放入90℃的熱水,一下午它的溫度也降不下來,要是把一個大禮堂一樣大的水箱都儲存上熱水,一個禮拜甚至十天溫度都降不下來,這符合傅里葉定律。

    按照傅里葉數,F0=at/R2,尺度增加一倍,時間能增加4倍,因此只要尺度足夠大(大于30m),就能減少熱損失和品位損失,最小的規模為10萬立方米以上。

    建設大型儲熱水庫要考慮到土地資源造價,僅建筑供暖,按照1立方米/平米建筑計算,1000萬平米建筑需要1000萬立方米的土地,如果找一些山頭和荒地,建設大型儲熱水庫的成本能夠控制在100元/立方米以內。

    1958年開始,中國建了大量的水庫,解決水害的問題,同時保證農業灌溉的用水需求,其實并不需要如此大的容量,不可能完全開發利用,需要尋找合適的地理條件,充分利用溝、塘和地下空間,還可以進行整修,加浮蓋后開發太陽能光伏。水庫為了解決用水、防洪、發電問題可以占用土地建設,蓄熱水庫為了實現低碳發展,解決熱源問題,且表面可以發電,同樣可以占用土地建設,前提是做好科學選址和環境評價,實現綜合開發利用。

    我國北方需要儲熱30億GJ,庫容約100億立方米,很多人會覺得投資成本太高了,但是建設大型儲熱水庫相比儲電相比,成本不到其1/10,如果儲電的目的就是用熱,那為何不直接儲熱呢,所以從新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這就變成合理的事情,也是該去做的事情。
     
    跨季節供熱的收益

    建設大規模跨季節儲熱裝置回收全年的余熱,避免春夏秋季熱量的浪費,收益為投資的2~3倍。熱量回收、輸送裝置、系統得以全年利用,系統回收期縮短,原來系統只工作三四個月,另外八九個月全歇著,現在全年運行,系統利用的投資就減少了。

    建筑冬季供熱、工業生產用熱都會大范圍波動,無蓄熱裝置時必須按照可能的最大負荷安排熱源和輸配功率,而有了蓄熱裝置后,可以使系統容量減少到原來的1/2到1/7。

    通過大型水庫蓄熱,可以使熱量供給的可靠性大幅度提高,保證民生需求。

    對于熱源來說,供熱系統是其冷卻系統,大容量蓄熱裝置可以提高熱源冷卻的保證率。

    跨季節儲熱的成本雖然高,但是遠低于儲氫、儲電、儲水發電、儲高壓氣等方式。
     
    長距離經濟輸熱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輸熱距離不斷延長,目前銀川、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西安、濟南、鄭州、烏魯木齊等北方省會城市都在做長途輸熱工程。

    經濟輸送距離與管徑成正比,規模越大、流量越大,距離越短。

    保溫材料的進步和局部冷橋的處理使得管道散熱降低,管徑越大、流速越快,相對熱損失越小。

    大溫差輸熱技術,供水溫度從120/60℃發展到120/20℃,使得同樣流量下熱量提高70%,顯著改善了經濟性。

    水熱同送,單管輸送,成本進一步降低至一半。
     
    熱量變換避免摻混損失,實現供熱匹配

    未來就是一根大管網,由跨季節儲熱、工業余熱等聯合輸送到區域熱網,滿足建筑供熱等用熱需求,這樣一來就必須統一參數,比如90/20℃,于是就要做熱量變換。

    熱源提供者送入熱網的溫度必須統一調整到要求的溫度,比如120℃;熱量使用者返回熱網的溫度必須統一調整到要求溫度,比如20℃。那么,可以通過第一、第二類吸收式換熱器來實現熱量變換,就和變壓器一樣,實現不同溫差的熱水溫度的變換,現在已經有好幾個企業在大量生產,年產值也有幾十億。

    末端要用蒸汽怎么辦?通過閃蒸罐將熱水閃蒸成低壓蒸汽,然后經過水蒸氣壓縮機壓縮到工業要求參數的蒸汽,而且是小裝置,冷凝水的回收利用也很靈活,這都是靠集中供熱的余熱經過末端的電動裝置來實現的。
     
    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建設大型能源站合適嗎?

    能源站配置:大規模集中冷源,100萬~300萬平米規模,7~12℃供冷;燃氣鍋爐或引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熱源。

    運行管理模式:按照面積收費,如50元/㎡/年;“全時間、全空間”模式運行;按照計量冷熱量或風盤運行時間收費,風機盤管運行小時數很低,約30%;溫差降到2~3k,泵耗占比接近40%。
     

    根據實際項目的調查數據顯示,風機盤管的開啟數量比上面多聯機的室內機開啟數量還要少,根本就不開,結果整個系統的某一個瞬間只有10%的末端開著,更可怕的是系統的電磁閥可是不關的,即使風機停了,水依然在走,水泵的能耗特別多,只有2℃的溫差,結果水泵的電耗和主機的電耗有得一比。而按照規定需要5℃的溫差,像這種大規模的項目,得設計8~10℃的溫差。

    因此,上述兩種運行管理模式都不行。那為什么還要做的?得到的答案是節省建筑空間和節省總的初投資。節省總的投資是對的,但節省建筑空間是偽命題,用直徑一米的管子把水送到各個樓里面去,把地下空間全占了。供熱項目的管道都是50℃的溫差,而它只有5℃的溫差,流量特別大,所以地下空間并不省。可以給樓里面節省一點機房的面積,但還是有換熱器和水泵在運行。

    為什么已經“屢戰屢敗”還要“屢敗屢戰”?投資商通過“綠色”獲得低價空間,高價收取運行費獲利,因為供給端和使用端二者不均衡,末端弱勢,不管是后來租房子的商業建筑,還是把房子賣給了老百姓,到時候規定就是這個價錢,最后也沒人去算賬,因此使用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無選擇權,不知情。
     
    儲能是建設零碳能源系統的關鍵

    電力:風電光電的輸出由自然狀況決定,而非需求決定;熱力:各類余熱熱源的輸出量是由其生產者的主營業務決定,與使用側的需求無關;儲能已成為可再生和零碳能源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初期:源側的初投資是主要矛盾,少量不可調能源并不影響系統調控;目前:不可調控源的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調控成為主要矛盾,只能依靠儲能。

    不解決儲能問題,一方面棄風棄光棄熱,一方面靠化石能源補充儲能的投資比電源、熱源建設的投資還高。1W光電投資3.5元,1天工作6小時,發電6Wh,儲電3Wh,投資5元;1kW余熱熱源建設投資1500~2500元,1年工作3500小時,輸出熱量12G,儲熱6,投資1800元。

    儲能涉及大量的政策機制,包括國土利用、儲能價格等,需要打破常規,多部門協調,資源共享,綜合利用,更需要大量技術創新。
    相關報道
    協合運維
    電力月刊171期
    海上風光電開發建設與運行維護創新技術發展論壇
    燃煤電廠固廢資源綜合利用大會
    ?

    掃描關注“電力科技”公眾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看片黄a毛片| 欧美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最新69成人精品毛片|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77777在线播放|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8x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成人a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视频97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www.成人a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