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信息
講座名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正局級調研員李若梅致辭
報告人:李若梅正局級調研員
報告單位: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講座時長:20:21
內容簡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2015年核電站新技術交流研討會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正局級調研員李若梅致辭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原秘書長李若梅發表題為“核電在中國推廣之建言”演講。能源是當今共同關心的問題,處于幾乎每一個挑戰和機遇的核心。可持續能源為我們改變了生活方式,改善經濟運行和保護地球提供了絕佳良機。可持續和可再生不一樣,可再生包括風電、太陽能、生物質、地熱等。核電我認為屬于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巴黎氣候大會討論未來幾十年內氣溫上漲,爭取別漲到2.5℃以上,因為氣溫一上升,有些海島國家被淹沒不說,整個地球的生態都會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而能源供應、轉換、傳遞和使用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降低碳強度、單位能源用量碳排放是實現長遠目標的關鍵。
多種能源中煤電排放二氧化碳高于任何能源,而水電開發爭議比較大。風電,太陽能發電的間隙性和隨機性是不好預測,可利用能量和容量差距很大。核電既清潔又安全又可靠,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它成本高,但可以通過持續穩定的發電量賺回來。中國2014年發電能源比例中核電占2.25%,而在世界各國的發電比例是11%,中國核電為什么這么難?內陸跟沿海差別不大,為什么公眾不接受?發展核電難有一些原因。切爾諾貝利事故確實危害很大、影響深遠;福島事故延緩了整個世界核電的進程。我們公眾對于核能的知識還缺乏,讓他去做透視、造影,每一次對人體的影響都很大,但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真正的核電對人體影響非常小,但人們不能接受。還有一個原因,我們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很大,在GDP上的急功近利,很多高污染項目,總是說沒事,結果污染出了也不管,歷來工程建設信息不透明。中國專家的社會公信力在國際上不是很高,主要是中國專家的行政隸屬性,所以影響到我們核電的公信力,現在專家說話大家不相信,反而大家都相信一些不是專家的人。最近的網上“核電十問”的影響比較大。搞工程的人往往只重視項目能不能落地,社會宣傳向來是空白。核電比較特殊,社會影響大。本屆政府很重視民間的聲音和公眾的輿論,重視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當互聯網開放以后,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過去我們單一媒體,很容易導向,而現在很難導向。怎么辦?我的想法,也是一部分人的想法,現在搞技術的人應該越來越多地考慮社會化,設身處地為地方民眾著想,多做對老百姓有益的公益事業,信息開放透明,重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信用。包括我們核電公司,要真正獲得民心,想辦法做一些公益事業,首先讓地方民眾對公司和行業有一種信任感。比如湖南這個地方,它缺什么,它經濟上需要什么,經濟文化是什么,社會公眾服務是什么?在這里搞項目要了解這些信息。
我們有成功案例,我們這些行業內的外行人,提起大亞灣、秦山項目來,都非常驕傲。我剛從日本回來,日本30家學會成立東日本地震災后處理的聯絡會,包括建筑、原子能、園林建筑學、滑坡灌溉排、兒童環境、醫學、災難、城市規劃等,還有一個叫地域經濟學。他們發表了聯合聲明。多年來日本科學家工程師對于減災一直進行研究,福島事件以后,既然我們科學技術是領先的,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事故?其中有條原因就是專業劃分太細,導致知識的缺口,為什么呢?自己各搞各的不聯絡,不同專業交流有難度,跨專業問題很少重視,盲目相信科學技術,缺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和謙卑。我們5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從小就學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勝天對嗎?可能不對。為了建設一個安全的社會,要經常質疑我們的知識,要始終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這里說到和國際社會分享經驗,強調防災,包括對于災難后果的調研、防備、預測、早期預警,還有極低概率巨大危害的可能性的警告。2011年薛禹勝院士發表過一個講話,在當時很有爭議,他說哪怕是0.01%的災難,造成的后果很嚴重,我們也要去考慮。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還有學術社團的合作,對于減災等多學科的研究,我們需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的合作。內陸核電在中國發展遇到的障礙,和我們沒重視社會學和公眾關系,缺乏跟社會團體的合作(不光是政府)有關。提高地球的觀測,加強國際人際網絡,注意地球進化的動態,加強國際減災交流,對于超過傳統預期災難的可恢復性,現在不但我們電力,其他也是這樣。過去機器人只說功能性,現在要有靈活性、可恢復性。有些業務不能中斷,還有人力資源開發,對于中國也很重要。培養社區專家,對于社區災害管理要做出貢獻。
既然有對核電的十問,為什么核電界專家不能來個十答?為什么我們的專家不能作為個人來回答?對十問,還沒有聽到公開的回應聲音,只是一些零散的聲音,工程師的責任就是用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讓公眾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首先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我們要培養核電事業年輕人,要培養女性核電人,女性和人的距離、社會的距離、自然的距離更近,因為母親,又負責家庭,有更多的女工程師對核電事業發展有極大的好處。培養有知識的社區志愿者,讓我們的聲音更能為公眾接受,讓我們核電事業后繼有人。
報告人:李若梅正局級調研員
報告單位:中國電機工程學會
講座時長:20:21
內容簡介: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核能發電分會2015年核電站新技術交流研討會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正局級調研員李若梅致辭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原秘書長李若梅發表題為“核電在中國推廣之建言”演講。能源是當今共同關心的問題,處于幾乎每一個挑戰和機遇的核心。可持續能源為我們改變了生活方式,改善經濟運行和保護地球提供了絕佳良機。可持續和可再生不一樣,可再生包括風電、太陽能、生物質、地熱等。核電我認為屬于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巴黎氣候大會討論未來幾十年內氣溫上漲,爭取別漲到2.5℃以上,因為氣溫一上升,有些海島國家被淹沒不說,整個地球的生態都會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而能源供應、轉換、傳遞和使用是導致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降低碳強度、單位能源用量碳排放是實現長遠目標的關鍵。
多種能源中煤電排放二氧化碳高于任何能源,而水電開發爭議比較大。風電,太陽能發電的間隙性和隨機性是不好預測,可利用能量和容量差距很大。核電既清潔又安全又可靠,基本不排放二氧化碳,它成本高,但可以通過持續穩定的發電量賺回來。中國2014年發電能源比例中核電占2.25%,而在世界各國的發電比例是11%,中國核電為什么這么難?內陸跟沿海差別不大,為什么公眾不接受?發展核電難有一些原因。切爾諾貝利事故確實危害很大、影響深遠;福島事故延緩了整個世界核電的進程。我們公眾對于核能的知識還缺乏,讓他去做透視、造影,每一次對人體的影響都很大,但他們覺得理所當然,真正的核電對人體影響非常小,但人們不能接受。還有一個原因,我們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很大,在GDP上的急功近利,很多高污染項目,總是說沒事,結果污染出了也不管,歷來工程建設信息不透明。中國專家的社會公信力在國際上不是很高,主要是中國專家的行政隸屬性,所以影響到我們核電的公信力,現在專家說話大家不相信,反而大家都相信一些不是專家的人。最近的網上“核電十問”的影響比較大。搞工程的人往往只重視項目能不能落地,社會宣傳向來是空白。核電比較特殊,社會影響大。本屆政府很重視民間的聲音和公眾的輿論,重視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當互聯網開放以后,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過去我們單一媒體,很容易導向,而現在很難導向。怎么辦?我的想法,也是一部分人的想法,現在搞技術的人應該越來越多地考慮社會化,設身處地為地方民眾著想,多做對老百姓有益的公益事業,信息開放透明,重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信用。包括我們核電公司,要真正獲得民心,想辦法做一些公益事業,首先讓地方民眾對公司和行業有一種信任感。比如湖南這個地方,它缺什么,它經濟上需要什么,經濟文化是什么,社會公眾服務是什么?在這里搞項目要了解這些信息。
我們有成功案例,我們這些行業內的外行人,提起大亞灣、秦山項目來,都非常驕傲。我剛從日本回來,日本30家學會成立東日本地震災后處理的聯絡會,包括建筑、原子能、園林建筑學、滑坡灌溉排、兒童環境、醫學、災難、城市規劃等,還有一個叫地域經濟學。他們發表了聯合聲明。多年來日本科學家工程師對于減災一直進行研究,福島事件以后,既然我們科學技術是領先的,但為什么還會出現這種事故?其中有條原因就是專業劃分太細,導致知識的缺口,為什么呢?自己各搞各的不聯絡,不同專業交流有難度,跨專業問題很少重視,盲目相信科學技術,缺少對于大自然的敬畏和謙卑。我們5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從小就學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勝天對嗎?可能不對。為了建設一個安全的社會,要經常質疑我們的知識,要始終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這里說到和國際社會分享經驗,強調防災,包括對于災難后果的調研、防備、預測、早期預警,還有極低概率巨大危害的可能性的警告。2011年薛禹勝院士發表過一個講話,在當時很有爭議,他說哪怕是0.01%的災難,造成的后果很嚴重,我們也要去考慮。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還有學術社團的合作,對于減災等多學科的研究,我們需要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的合作。內陸核電在中國發展遇到的障礙,和我們沒重視社會學和公眾關系,缺乏跟社會團體的合作(不光是政府)有關。提高地球的觀測,加強國際人際網絡,注意地球進化的動態,加強國際減災交流,對于超過傳統預期災難的可恢復性,現在不但我們電力,其他也是這樣。過去機器人只說功能性,現在要有靈活性、可恢復性。有些業務不能中斷,還有人力資源開發,對于中國也很重要。培養社區專家,對于社區災害管理要做出貢獻。
既然有對核電的十問,為什么核電界專家不能來個十答?為什么我們的專家不能作為個人來回答?對十問,還沒有聽到公開的回應聲音,只是一些零散的聲音,工程師的責任就是用我們的知識和技能建設更加美好的社會。讓公眾理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首先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我們要培養核電事業年輕人,要培養女性核電人,女性和人的距離、社會的距離、自然的距離更近,因為母親,又負責家庭,有更多的女工程師對核電事業發展有極大的好處。培養有知識的社區志愿者,讓我們的聲音更能為公眾接受,讓我們核電事業后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