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信息
技術參觀
11月17日,與會嘉賓參觀重慶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重慶大學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大唐重慶銅梁儲能電站。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位于重慶主城東部槽谷龍盛中心組團,御臨河以東、明月山以西片區,核心區規劃面積 30 平方公里。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及兩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工作要求,緊扣兩江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目標,堅定走“科創+產業”發展道路,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努力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匯聚全球創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促進大學大院大所聯合開展協同創新的合作高地,科技創新及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
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作為儲能領域的高水平科研平臺,由重慶兩江新區與重慶大學聯合共建,于2022年5月正式揭牌,坐落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責制,由潘復生院士擔任院長、王敬豐教授擔任執行院長。研究院面向國家能源轉型的重大需求,致力于聚集國內外頂尖的新一代儲能材料和裝備研發人才和團隊,整合國內外儲能材料與裝備的優勢資源,打造新型儲能領域國際一流的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推動新型儲能材料、儲能裝備和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成為服務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重慶市現代制造業需求的創新平臺。
重慶大學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坐落在重慶市人文薈萃的文化名片——沙坪壩區。實驗室是以2000年批準建立并對外開放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整合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電工新技術3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及西部雷電科學與防護技術研究中心,于2007年獲科技部批復立項建設,面向西電東送、智能電網、新能源電力利用等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開展電力裝備及系統安全基礎、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努力建成電力安全領域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力量及國際一流研究基地。實驗室在輸配電裝備自然災害防御、輸配電系統及裝備可靠性及安全監測方向形成優勢特色,向新能源發電、電力儲能、電力信息物理系統安全拓展,將極端環境電力、軍用特種電力能源的安全作為新方向,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術。重慶大學在電氣工程領域具有鮮明的優勢特色,特別是電網裝備智能化、災害防御、系統可靠性等領域。針對智能電力裝備制造與運行安全中的基礎問題,重點研究復雜多物理場下電力裝備的數學物理模型及其故障演化、性能失效基礎問題,發展電力裝備智能化設計、智能感知、智能診斷、智能控制、智能運維技術的新原理,為電力裝備智能化和運行安全提供基礎軟硬件、新材料與新器件。
下午,與會嘉賓來到大唐重慶銅梁儲能電站,工作人員熱情帶領大家逐一參觀產品現場和集控室。該項目是中國大唐在渝投資建設的首個規模化、集中式化學電池儲能大型項目,也是重慶市2023年迎峰度夏重點保供項目和銅梁區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詳細講解,得知淮遠儲能電站在三個月有效工期內建成投產,一次儲存的電量可滿足3萬余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項目投產有效補強了重慶區域電網側儲能項目的儲能容量,可以有效提升重慶電網系統的靈活性、穩定性,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調頻、備用、需求響應支撐等多種服務。能夠有效地平衡電力的供需關系,提高電網電力保供自主可控能力和新能源消納水平。在用電低谷時段將電量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再把電能釋放回電網,就像給電網裝了一個“超級充電寶”。
11月17日,與會嘉賓參觀重慶兩江新區協同創新區、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重慶大學輸變電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大唐重慶銅梁儲能電站。
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位于重慶主城東部槽谷龍盛中心組團,御臨河以東、明月山以西片區,核心區規劃面積 30 平方公里。兩江協同創新區正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及兩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工作要求,緊扣兩江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引領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目標,堅定走“科創+產業”發展道路,瞄準新興產業設立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努力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匯聚全球創新要素的集聚高地、促進大學大院大所聯合開展協同創新的合作高地,科技創新及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打造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
重慶新型儲能材料與裝備研究院作為儲能領域的高水平科研平臺,由重慶兩江新區與重慶大學聯合共建,于2022年5月正式揭牌,坐落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研究院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責制,由潘復生院士擔任院長、王敬豐教授擔任執行院長。研究院面向國家能源轉型的重大需求,致力于聚集國內外頂尖的新一代儲能材料和裝備研發人才和團隊,整合國內外儲能材料與裝備的優勢資源,打造新型儲能領域國際一流的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推動新型儲能材料、儲能裝備和能源互聯網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成為服務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和重慶市現代制造業需求的創新平臺。
重慶大學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坐落在重慶市人文薈萃的文化名片——沙坪壩區。實驗室是以2000年批準建立并對外開放的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基礎,整合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電工新技術3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及西部雷電科學與防護技術研究中心,于2007年獲科技部批復立項建設,面向西電東送、智能電網、新能源電力利用等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前沿,開展電力裝備及系統安全基礎、應用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努力建成電力安全領域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力量及國際一流研究基地。實驗室在輸配電裝備自然災害防御、輸配電系統及裝備可靠性及安全監測方向形成優勢特色,向新能源發電、電力儲能、電力信息物理系統安全拓展,將極端環境電力、軍用特種電力能源的安全作為新方向,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技術。重慶大學在電氣工程領域具有鮮明的優勢特色,特別是電網裝備智能化、災害防御、系統可靠性等領域。針對智能電力裝備制造與運行安全中的基礎問題,重點研究復雜多物理場下電力裝備的數學物理模型及其故障演化、性能失效基礎問題,發展電力裝備智能化設計、智能感知、智能診斷、智能控制、智能運維技術的新原理,為電力裝備智能化和運行安全提供基礎軟硬件、新材料與新器件。
下午,與會嘉賓來到大唐重慶銅梁儲能電站,工作人員熱情帶領大家逐一參觀產品現場和集控室。該項目是中國大唐在渝投資建設的首個規模化、集中式化學電池儲能大型項目,也是重慶市2023年迎峰度夏重點保供項目和銅梁區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詳細講解,得知淮遠儲能電站在三個月有效工期內建成投產,一次儲存的電量可滿足3萬余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項目投產有效補強了重慶區域電網側儲能項目的儲能容量,可以有效提升重慶電網系統的靈活性、穩定性,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調頻、備用、需求響應支撐等多種服務。能夠有效地平衡電力的供需關系,提高電網電力保供自主可控能力和新能源消納水平。在用電低谷時段將電量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時再把電能釋放回電網,就像給電網裝了一個“超級充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