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國家能源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北京聯合召開2016年電力可靠性指標發布會,發布2015年度及“十二五”期間電力可靠性指標,交流可靠性監督管理工作。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曉林、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出席會議并講話。
2015年,我國10萬千瓦及以上常規火電機組非計劃停運總時間為42259.81小時,臺年平均分別為0.34次和24.44小時,較2014年臺年平均減少了0.14次和8.56小時;4萬千瓦及以上容量的水電機組非計劃停運總時間為4268.26小時,臺年平均分別為0.27次和4.82小時,較2014年臺年平均減少了0.03次和4.22小時。2015年全國電網22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13類輸變電設施可靠性指標呈上升趨勢。全國直流輸電系統運行情況穩定。2015年全國城市用戶平均停電時間4.08小時/戶;農村用戶平均停電時間12.74小時/戶。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力可靠性監督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技術標準更加健全、信息管理全面升級、可靠性分析應用不斷拓展,電力設備設施和電力系統運行可靠性實現了根本性提高,全國主力發電機組等效可用系數近年來始終維持在90%以上,100兆瓦及以上容量等級火電機組年平均非計劃停運次數已降至0.4次以下;全國電網220千伏及以上變壓器、斷路器、架空線路三類設施強迫停運率總體上有較大幅度下降,可用系數普遍高出北美3至5個百分點;全國城市、農村用戶平均停電時間下降了50%,部分地市級電力公司城市用戶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以上。
王曉林強調,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要準確把握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生態文明建設新階段和能源生產消費革命新時期、電力行業改革發展面臨新任務等趨勢,從能源發展戰略和電力安全發展、科學發展的高度認識電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加強電力可靠性管理工作,構建更安全、更高效、更堅強的電網,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適應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和用電多樣化需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良好的電力保障。
一要夯實基礎工作,開創電力可靠性監督管理新局面。在目前我國電力工業規模世界第一、電網復雜程度世界第一,互聯網、大數據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要重新布局、調整、完善可靠性技術標準建設、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等基礎工作,從根本上提升可靠性信息的準確、及時、完整性。
二要強化重點工作,實現可靠性監督管理新突破。要緊密結合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特點,適應我國電力發展進入綠色化、智能化為主要技術特征的時代要求,在重點領域實現新突破,滿足經濟發展對安全可靠供電的新需求。
三要創新工作理念,服務能源安全生產大局。促進安全工作和可靠性工作有機結合,進一步加強電力可靠性監管體系建設,有計劃地開展可靠性數據綜合利用,將電力可靠性監督管理與電力事故事件調查等專項工作相結合,配合做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等全局性工作。
楊昆表示,電力可靠性管理既是政府監管和行業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電力企業全過程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科學手段。中電聯將積極探索適應新形勢的電力可靠性管理新手段、新方式,進一步把握好電力可靠性管理工作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向。
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國電集團公司、神華集團公司代表在會上作了交流發言。
國家安監總局有關司,國家能源局有關司、各派出機構,中電聯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有關電力企業、省級電力投資公司和部分獨立發電公司負責人以及有關行業協會等單位代表參加發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