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新基建的重頭戲”“電網中的高速公路”的特高壓工程,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建設大幕逐漸拉開。
2月28日,陜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簡稱“陜北—湖北工程”)宣布開工,這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簡稱“國網公司”)2020年首個新開工的特高壓工程。
根據國網公司最新編制的《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明確將加速“5 交 5 直”特高壓工程年內核準以及前期預可研工作,以及13項提升特高壓通道效率效益前期工作計劃。
同時,國網公司提出,全年特高壓建設項目投資規模1811億元,可帶動社會投資3600億元,整體規模5411億元。
特高壓建設的重啟,無疑將利好產業鏈相關設備供應商。
“我們在高壓隔離開關這個領域排名靠前,公司參與的特高壓項目也較多。”3月28日,長高集團董秘張鈺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公司的特高壓訂單隨著項目工程進度陸續完成交貨,業績也逐步釋放出來。
3月26日,主設備供應商許繼電氣證券部人士則表示:“公司目前在手訂單等情況,因為處于業績發布的窗口期,暫時不方便接受采訪。”
國電南瑞、思源電氣等企業也稱正處于“靜默期”,財報發布后可再做溝通。中國西電、平高電氣則未回復記者。
利好上游供應商
被視為“新基建重頭戲”的特高壓迎來風口,近一個月來,相關概念股也震蕩走高。
數據顯示,3月30日收盤,特高壓板塊漲幅為-0.89%,不過中國西電、通光電纜、通達股份等多只相關概念股的股價出現了較大漲幅,其中,中國西電、通光電纜盤中漲停。
特高壓建設涉及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眾多產業,對核心設備有極高的技術要求。目前,國內只有少數企業能夠達到供貨要求,傳統的主設備供應商包括國電南瑞、許繼電氣、特變電工、中國西電、平高電氣等。
3月中旬,國電南瑞相關生產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國電南瑞是南京首批復工復產企業之一,目前已經基本達到了春節前的水平。”
據報道,國電南瑞參與了青海—河南等特高壓直流工程,也為駐馬店—南陽等特高壓交流工程建設提供可控高壓并聯電抗器成套設備、變電站高壓保護、監控系統等產品。
“國網公司上千億元的特高壓項目開工復工,帶動了電網上下游產業鏈恢復并提升產能。”近日,許繼電氣副總經理胡四全對外表示。
如其所言,特高壓工程的相繼動工,除了為核心設備供應商注入發展活力,附屬設備以及相關配套超高壓、高壓線路和變電設備的需求也在隨之擴大。
以長高集團為例,該公司在斷路器和隔離開關上是主要的設備供應商,也是國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集中規模招標的合格供應商,輸變電設備的營收占到了整個公司的79.3%。
“目前公司復工比例已到90%以上,僅武漢的一家電力設計公司還在遠程辦公。”3月28日,張鈺對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公司的訂單是在第一年招標,第二年陸續完成發貨,目前來看,今年的訂單量還是比較飽滿。
3月24日,思源電氣也在回復投資者提問時稱,國網公司輸變電項目2020年第一次變電設備招標采購中,公司及其下屬多個子公司為相關項目中標人,中標產品包括互感器、斷路器、隔離開關、電容器、組合電器、電抗器、消弧線圈、信息化設備。
拉動電網投資
作為大型輸電工程,特高壓建設對全國電力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
“我國的首條特高壓線路開建于2006年,投運于2009年。自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特高壓線路處于在建狀態。”3月29日,東興證券(10.970, -0.19, -1.70%)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鄭丹丹告訴時代記者。
2018年9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涉及9項輸變電重點工程,這當中有7項特高壓工程,其中3項特高壓工程又有配套的共5項特高壓工程。
“當時的計劃是,2018年四季度至2019年核準開工,現在看來,部分項目建設進度有一定滯后。”鄭丹丹稱,前述7項特高壓重點工程中,4項目前處于在建狀態,3項尚未開建;5項配套特高壓項目中,1項處于在建狀態,4項尚未開建。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5條在運特高壓線路、7條在建特高壓線路以及7條待核準特高壓線路。
2月28日,隨著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一處塔基的開挖,陜北?湖北工程宣布正式開工。
2月中旬以來,包括青海—河南在內的8項特高壓工程全面開復工,特高壓建設呈現“多點開花”的狀態。
賽迪顧問總裁、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特聘專家孫會峰撰文表示,從項目周期來看,特高壓線路建設周期一般為2—3年,因此隨著新核準線路建設的陸續推進,2020—2025年我國特高壓線路長度將保持穩定增長,預計到2025年有望突破4萬公里。
特高壓的產業鏈較長而且環環相扣。企查查數據顯示,全國電力行業共有相關企業147.3萬家,對整個電力行業的發展帶動力極強。
對此,鄭丹丹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特高壓工程不僅涉及設備采購,還將帶動相應的電源建設投資。她補充道:“建成后如運營順利,將助力電源輸出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受端地區大氣污染治理,并優化全國電力資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