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岑可法,廣東南海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熱物理專家,能源環境工程專家,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所長。主要在化石燃料、廢棄物能源高效清潔、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開發與利用、生物質能利用與制氫技術、潔凈煤燃燒與氣化技術、水煤漿燃燒技術、流化床燃燒發電技術、 能源利用過程中多種污染物協同脫除技術、工程氣固多相流動和電站鍋爐計算機輔助試驗(CAT)以及先進激光診斷技術等領域取得開拓性成就。1987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情系教育的良師,引領學生“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岑可法一直站在教書育人第一線。無論是為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授課,他在一堂課上講述的內容70%是成熟的知識,其余則是國際上最前沿的存在爭論或不同觀點的知識,鼓勵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去辨別。
他時常告誡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很多都是幾十年前的內容,比較陳舊,而且大多只是對現象進行描述,細節和過程的解釋不甚清楚。他鼓勵學生們大膽鉆研,有自己的創新想法。
在熱能所,學生們對岑可法有“兩怕”。一是怕他開學習組會。有人說:“岑老師精力旺盛,上午開會,有時會一直開到晚上,甚至凌晨。晚飯往往就是一頓盒飯。”二是怕岑院士批評。一位博士說:“有時興沖沖地拿著論文請他看,他卻挑了一堆‘刺’,要求很嚴格??伤遣?lsquo;罵’你了, 你就沒有進步了。”
嚴師出高徒,學生們的“兩怕”,正是岑可法教學認真嚴謹的體現。直到今天,熱能所的博士研究生們從開題到做實驗、寫論文再到畢業答辯,年過八旬的他都全程指導,毫不懈怠。

學業上既嚴格要求,又循循善誘、耐心指導,是岑可法留給大部分學生的印象。浙江大學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嚴建華至今對一件往事記憶猶新。1984年,嚴建華跟隨導師岑可法參加中美國際燃燒學術會議,岑可法推薦了當時還是碩士生的他在大會上宣讀報告。他回憶道:“報告前的晚上,在賓館里,岑老師還手把手地指導我做透明片和演講。第二天,我順利地完成了大會報告,得到了與會專家們的贊賞。”今天,將研究生推向國際舞臺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已成為熱能所的一個傳統,所里的每位研究生在求學期間,至少會有一次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言的機會,這是岑可法倡議并堅持下來的。
對于學生,岑可法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喜歡和年輕人共處,熱能所大大小小的活動都有他的身影,他最拿手的口琴獨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能繞梁三日,讓學生們回味好久。每年的教師節是岑可法最開心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天里,全球各地的學生都會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向他表示節日的祝賀。能源工程學院邱坤贊教授說:“岑老師關心人、關心每個人的前途,從選題研究的方向到個人家庭,他都關心,他像塊磁鐵,把學生們緊緊吸引在他的周圍。”
早在2001年,面對國家未來人才戰略需求,岑可法提出對能源學院的本科專業進行改革的設想,他說:“要培養既懂能源又懂環保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這才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需求。”在他的推動下,2003年,浙江大學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專業。同樣地,為適應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需求,岑可法又于2010年推動并設立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為培養國家急需的新能源專業人才奠定了基礎。
如何在實踐中更好地培養學生,如何將學生與青年科研團隊創新融合成長,是如今84歲高齡的岑可法花費心思最多的事情。經過多年的摸索,他總結出了人才培養的“教授組—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的梯形機制;在培養高水平優秀工學博士方面,他又成功地探索出“導師群體培養”的創新之路。他培養的學生中,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7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4人,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7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7人、浙江省特級專家4人、國家青年拔尖人才2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等等,育人成果斐然。
“人才培養要從青年開始,我自己不是大師,希望浙江大學能夠培養出未來的大師。”2010年,在岑可法75歲生日那天,他送給了浙大學子一份厚禮,將自己多年的積蓄共計350萬元捐給了浙大,成立了“浙江大學岑可法教育基金”。在當時,這是浙大歷史上在校教職工最大的一筆捐贈,每年全校約有100位本科生與研究生獲得獎勵。當學校邀請他參加獎學金頒獎儀式時,他婉言謝絕了:“我把收入捐出來,不是讓學生感激我個人,而是希望學生努力學習,回報國家和社會。”
甘為人梯的仁師,培育團隊發展“衣帶漸寬終不悔”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熱能工程研究所迄今已有40余位學者前往大洋彼岸深造。幾乎所有人在學成后,都會返回故土。吸引這些年輕人回歸的正是——岑可法。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長江青年學者羅坤教授說,他之所以選擇在浙江大學工作,是為了追隨岑可法。羅坤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時,美方曾全力挽留他,但他選擇了回國追隨岑院士。同樣謝絕美方挽留的還有程軍教授等。導師岑可法已成為學生們心中的一面旗幟,一面呼喚莘莘學子回來報效祖國的旗幟。
“一根筷子,再堅硬也會被折斷;一把筷子,想折斷就難了。”對于學生和青年研究團隊,岑可法始終強調團隊的重要性。他認為,工程學科要建“大平臺”,要有“大團隊”,才能出“大成果”,不能靠一個人“單打獨斗”,要有思路、有想法、有步驟。
“既要有當主角的精神,也要有當配角的胸懷”,是岑可法對學生們的教導。他摒棄“論資排輩”的傳統觀點,只要年輕人有能力,就壓擔子、放任務,千方百計“逼”年輕人成才,盡心竭力創造條件,拓展發展平臺,培育了一大批教學、科研帶頭人和年輕有為的后起之秀。“團隊最可貴的是奮斗拼搏的向上精神,一個人自我驅動力有限,但在一個團隊中,大家爭先恐后地完成突破,就會營造出良好的氛圍,帶動更多人進步。”

言傳身教是岑可法帶領團隊進步的核心競爭力。“記得有一次去歐洲出差,回國后岑老師來不及休息又馬不停蹄飛往武漢開會。還有一次是春節,我們和岑老師一起到國外出差,在飛機上他還在看學生的報告。”說起當時的情景,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高翔感觸很深。
“好教師既是學問之師,也是品行之師,要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20世紀80年代,出國是很難的事,當年浙大只有7個出國名額,連很多教授都輪不到。為了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鍛煉和挑戰自己,岑可法將一個出訪美國的名額,讓給了當時還在讀研究生的倪明江。反對的人很多,教育部也不同意。他親自跑北京力爭:“倪明江這個人我認為很不錯。如果不讓他出去,這個出國的機會我們就不要了。”
倪明江業務出色,剛評上副教授,岑可法就給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寫 了一封長信,力薦這位優秀學生破格提升為教授。就這樣,倪明江只當了兩個月副教授后,就成了教授。當時,岑可法自己也才當了兩年教授。為了自己的學生,岑可法打破的“慣例”還有很多。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岑可法很少成為獎項的第一獲獎人,其實獲獎項目他都參與了,而且在不少項目還是主要負責人,可他總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為的是讓更多的青年人走到舞臺中央。
經過多年的努力,岑可法帶著他的團隊打造出了“能源清潔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協同創新中心”等7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基地,成為國內能源領域各級基地最全的研究單位。團隊還先后榮獲國家“三大獎”18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5項,多次被評為浙江省模范集體。
誨人不倦的智師,“眾里尋他”,在攻堅克難領域最前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之重器、利器必須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能源戰略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柱。作為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導師,岑可法帶領自己的團隊在世界能源技術發展中刻下了“中國烙印”。
岑可法曾經作了一個最大膽的決定:在1983年,他帶著他的第一個博士生倪明江做煤泥發電鍋爐技術的課題攻關。經過八年的努力,岑可法的團隊成功了。“處理了大量應用廢渣,又能清潔高效發電,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世界上第一臺完全以洗煤泥為燃料的熱電廠也在1989年成功投入商業運行。實驗成功以后,該成果在我國煤炭系統迅速得到大量推廣應用,全國的洗煤廠基本都用上了這種創新的技術。1997年,煤水混合物異重床結團燃燒技術這項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世紀70年代末,石油危機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出現,科學家們開始 尋找石油的替代品。1982年,岑可法到美國考察。美國人拿出一小袋東西說,“我們搞出了‘水煤漿’,可以百分之百代替油”,并開價幾千萬元要中國人買他們的成果。
回國后,岑可法立志要攻克水煤漿代油燃燒的難關。他身先士卒地帶領學生們廢寢忘食地做實驗。他實驗室的燈幾乎成了“長明燈”,每天亮得最早熄得最晚。日夜攻關后,他帶領學生們試驗成功用煤、水和少量添加劑混合的水煤漿,在鍋爐和工業爐窯中100%取代了油,于1982年在浙大試驗成功,并堅持在國內外推廣,建成了目前國際上最大的水煤漿代油電廠;2009年,“水煤漿代油潔凈燃燒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如今,這一技術每年約為國家節約燃油250萬噸,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后來,作為導師的岑可法又帶領著學生們接二連三地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煤的分級轉化多聯產,劣質煤綜合利用,從煤中提煉鋁、釩、鈾等貴重金屬等,填補了國家多項技術空白。黑乎乎的煤,在他手里變成了金燦燦的“黃金”,大大提升了利用價值。
由煤的高效利用,岑可法又聯想到了生活垃圾的處理。“垃圾是被放錯了的資源,為什么不用?”岑可法又帶著學生開發了生活垃圾循環流化床清潔焚燒發電集成技術。2006年,這個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這也是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首個國家獎。這項技術被譽為當今世界五大主流焚燒技術之一。
垃圾發電的二噁英污染問題,是個國際難題。岑可法帶著學生建起了超潔凈二噁英實驗室進行攻關。根據比利時SGS二噁英實驗室的檢 測數據,其排放量大大低于國家標準,甚至優于歐盟標準。
近年來,岑可法又帶領學生向霧霾發起了挑戰,提供了解燃“煤”之急的中國方案。煤炭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物,這些污染物會成為 PM2.5的重要部分,也是加重灰霾天氣的主要“元兇”之一。由岑可法院士團隊中高翔教授領銜的“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項目,大大降低了煤炭燃燒時產生的氮氧化物的排放,這項技術在不少企業中得到運用。現在,燃煤發電站最終排放的煙氣,比天然氣機組的排放物還要干凈。該項目榮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是浙江省榮獲的第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不甘落后、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使岑可法與他的學生們站在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最前沿。他們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在煤炭分級轉化清潔發電、流化床燃燒與氣化、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燃燒污染物控制、工程氣固多相流動理論和計算機輔助試驗等領域取得了開拓性的成就。
浙大熱能所教授駱仲泱也是岑可法的學生,他說:“岑院士平時生活 十分儉樸,一心撲在科研和團隊培養上。對他來說,工作是一種享受,工作上有了成果,是一種大享受。他是我們大家工作和生活的榜樣。”駱仲泱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質能利用、煤炭分級利用和能源清潔利用。 在這些研究方向上,他作為負責人完成了50余項重要科研項目,包括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97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1項、面上4項、重點國際合作項目4項等。目前,駱仲泱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1項。
作為岑可法院士和樊建人教授的優秀學生,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周昊教授,主持并解決了國際專家均未能解決的中國出口的最大燃油發電機組——沙特阿拉伯拉比格電站配英國燃燒器的2×660MW燃重油鍋爐爐膛嚴重燃燒振動問題,挽回項目損失超百億元;研發的燃燒熱聲振動與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東、南美等國際市場600MW級容量油氣爐電站出口零的突破;他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大型油氣鍋爐燃燒振動控制研究”獲得2017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了10多臺大型燃油燃氣機組,總計達8000MW。
如何將資源量豐富的低品位生物質轉化為高品位液體燃料,是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也是長期縈繞在岑可法院士腦海里的熱點問題。為此,岑院士帶領王樹榮教授等青年教師一起,提出了生物質熱化學定向轉化新思路,成功實現了高品質生物液體燃料的制取和示范性應用,以王樹榮教授為第一完成人申報的“生物質熱化學定向轉化分級制取高品位液體燃料”獲得2016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樊建人教授和岑可法院士合作培養的又一個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獲得者羅坤教授提出了復雜多相湍流燃燒全尺度直接數值模擬新方法,表征并發現了多相燃燒相界面耦合作用新現象和新機理,建立了更加準確通用的工程計算新模型,并成功應用于能源動力和環保領域,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研究成果獲得2018年度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18年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岑可法院士和嚴建華教授培養的另一位優秀學生,全國百篇優秀博 士論文獲得者薄拯教授主持了在納米尺度下發展界面雙電層理論,在超高功率密度垂直取向石墨烯超級電容儲能、基于流動優化設計和局域化加熱的太陽能高效光熱轉化等方向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專著1部,發表 SCI論文72篇,7篇入選 ESI高被引論文 (學科前1%),以第二完成人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獲聘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岑可法院士長期關注全球能源格局變化,積極布局未來發展。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作為唯一可以承擔基礎負荷并參與調峰的非水可再生能 源,發展潛力大,但門檻高,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功力,難以為相關技術研發奠定堅實的基礎。肖剛教授在岑可法院士及倪明江等團隊的培養、鼓勵與大力支持下,破釜沉舟,十年磨一劍,建立了全球高校第一座兆瓦級塔式太陽能高溫集熱儲熱與先進循環發電的試驗平臺,獲得美國發明專利3項、日本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30項,為中國該項技術引領世界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兩年來,黨中央組織浙江省與吉林省合作實施振興東北的國家戰略,岑可法院士積極響應,帶領高翔、王智化、周勁松、吳學成、陳玲紅、鄭成航、何勇、俞自濤、鐘崴等組成的團隊與吉林省開展對口合作,在能源工業互聯網、秸稈生物質摻燒、供熱鍋爐超低排放等領域開展了實質性合作。其中,王智化主持的活性分子超低排放技術已在吉林洮南熱電、華電哈爾濱發電廠成功實施。吳學成、陳玲紅、吳迎春等主持研發的智慧傳感器技術,鐘崴與俞自濤主持研發的智慧供熱網絡技術均在洮南電廠試驗中。這些研究為解決東北地區超低排放、智慧能源、智慧供熱、現有電廠升級換代改變產業結構等難題提供了思路。
“為國育人才,為國出成果”,工作不息,創新不已。如今已84歲的岑可法,仍活躍在實驗室、資料室和課堂上。他的學生說,“岑老師像煤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本文部分素材和圖片由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提供(記者 葉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