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風光協同、進軍深遠海”會議主題,業內權威、教授學者、企業精英等24位領導、專家匯聚一堂,同與會嘉賓解讀政策導向,研討創新技術,交流成功經驗,分享科研成果。
會議在特邀嘉賓——中國海洋工程咨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名譽會長畢亞雄主持詞中,拉開序幕。他指出,目前我國正朝著“拓展海洋經濟”和“發展海洋科技”兩個方向發展,海上風光電正是開拓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也在積極探究新型海洋經濟發展道路,推動海上風光電產業化持續升級,實現海洋資源高效利用。

畢亞雄
中國電力科技網專家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周麗,代表主任魏毓璞致主題辭:海上風電與光電,這兩顆新能源領域璀璨明珠,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引領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一方面,技術不斷進步和成本逐步降低,經濟性和競爭力日益增強;另一方面,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為行業提供廣闊市場空間: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儲能系統和更高效風力發電機,技術迭代進一步推動行業進步。

魏毓璞
技術支持單位——青島大學副校長李榮貴在歡迎辭中提到:“十四五”以來,國家先后出臺國土空間規劃、新型電力有關規劃,對海上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發展作出戰略部署,青島立足自身深厚的海洋基因,依靠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大力建造山東海上風電基地,投資建設海上光伏新能源項目,為中國海上風光電產業“邁向深藍”提供強大動力。

李榮貴
中國能源研究會海洋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天津理工大學海洋能源與智能建設研究院院長高喜峰,代表協辦單位致辭。他指出海上風電與光伏建設不需要占用大片土地,且具有更高發電率,更靠近沿海地區負荷中心,并可以與氫能、海洋牧場、海上交通等多種模式融合發展,產業鏈較長,科技創新程度較高等顯著優勢,所以在我國的能源轉型與能源安全、經濟結構升級、加速技術創新、發展海洋經濟和電力消納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

高喜峰
中國工程院院士余貽鑫發來視頻,發表“智能電網-雙碳目標-新質生產力”演講。接納極高比例分布式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充分利用靈活負荷,是智能電網最強勁的原動力。設想中的智能電網(Smart Grid)將像互聯網那樣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激勵類似的變革,催生新質生產力,造福人類!

余貽鑫
天津理工大學校長,中國能源研究會海洋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練繼建會議主席發表“主旨演講,分析國內能源開發現狀,例舉實例,多角度,多維度探討海上風光能源開發技術進展與發展趨勢。

練繼建
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二級咨詢/正高級工程師張曉朝發表“海上風電生態環境影響探討”演講。海上風電開發運營將產生固廢、噪聲等各類污染,影響沉積物、生物資源等海洋生態環境。因此,有必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將生態環境影響控制在標準要求的合理范圍內,實現海洋資源的綠色、環保、可持續開發利用。

張曉朝
IET Fellow,武漢大學講座教授周承科在“海纜故障定位技術與全壽命周期管理”演講中,重點提到“海纜擾動故障監測及定位技術”和“電力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兩個問題。海纜資產優化運維管理系統可進行質量跟蹤,故障原因分析,運維更換策略優化。實際運行壽命跟產品家族和實際運行環境負荷等因素有關,故障數據可以幫助優化更換策略,收集利用好資產數據可以獲得巨大經濟效益。

周承科
天津理工大學海洋能源與智能建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姚燁、浙江潤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組件研發部總監陳輝、中交第三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時蓓玲、青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由蕤、協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件產品專業總監李新昌、天津大學教授孔祥玉、中海油能源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清潔能源分公司風電首席工程師李志川等專家針對海上光伏組件產品開發的機遇及挑戰、面向深遠海大容量風機時代的海上風電施工技術創新與實踐、新型風力發電機組及控制策略研究、海面漂浮組件可靠性設計及應用等內容展開研討。
論壇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不僅設置多場“專家答疑、深度交流”環節,還增設“圓桌論壇”,與會嘉賓和專家面對面進行對話,能夠更加深刻理解報告內容,解決實際疑難問題。專家針對同一主題,各抒己見,多維度分享觀點,讓與會嘉賓能夠更全面了解議題,形成共識。
兩天的大會交流,對于我國海上風光電開發建設與運行維護創新技術發展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交流了經驗,許多先進技術和理念對于產業發展極具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