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財政貨幣政策以就業優先為導向穩住經濟大盤,其中一項措施為:
確保能源供應。在前期支持基礎上,再向中央發電企業撥付500億元可再生能源補貼,通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注資100億元,支持煤電企業紓困和多發電。據企業反饋:此次為第二批500億補貼。

2022年3月24日,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開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自查工作的通知》,此次下發的500億元,應為已經完成核查的部分項目拖欠補貼。
根據之前財政部的預算,全年政府性基金預算增加4000多億;預計此次的500億下發后,后續的補貼在項目核查之后將陸續發放!
3月13日,新華網發布了財政部《關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提出:推動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資金缺口。
同時,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8071.34億元,較2021年預算數4059.97億元和執行數4003.31億元,增加4000多億元政府性基金預算。
3月24日,財政部網站發布《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其中“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中“中央本級支出”從2021年的928億元增加至4528億元,預算數為上年執行數的487.8%。綜合各方判斷,大概率用來解決長久以來新能源補貼拖欠問題。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發電企業卻迎來一個巨大挑戰。
受寒潮天氣、迎峰度夏、電煤等燃料供應緊張、水電發電量同比減少、電力消費需求較快增長以及部分地區加強“能耗雙控”等因素影響,2021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
作為保供主力的五大發電集團在電力緊缺的情況下,以47%的煤電裝機量,貢獻了全國60%的用電量。
但同時,由于煤價大漲,發電企業燃料成本大幅增加,導致去年凈利大幅下滑。
截至目前,五大發電集團陸續披露了2021年年度財務報告。五大發電集團旗下火電上市公司凈利潤均為虧損,虧損額合計269.77億元。
其中,國家能源集團旗下國電電力自上市以來年度業績首次出現虧損,華能集團旗下華能國際虧損超過百億元。
煤電企業紓困迫在眉睫。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前,就有消息稱財政部或籌集5000億元資金以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
3月24日財政部網站發布《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表》,其中2022年本級支出7183億元,較2021年增加4048億元。
相比往年,今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本級支出中未披露“可再生能源補貼”科目,而是與其他7項共同列入“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科目,該科目金額增加3600億元。
對比2021年明細,2022年列入“其他”的科目除了可再生能源補貼外,其余項目2021年合計金額僅67.51億元,差距懸殊。加之2022年中央預算報告正文中提及“推動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資金缺口”,增加的金額屬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基本確定。
申萬宏源研究測算,僅靠可再生能源電費附加收入,到2022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歷史欠賬將達到3800多億元,與上述“其他”新增支出3600億元數字整體吻合。
但是如果僅新增支出3600億元,可能無法解決所有的歷史欠補,同時未來幾年依然會存在補貼缺口。
「能見」亦獲悉,為從根本上解決可再生能源發展補貼的問題,相關部門給的一個方案是,將由國家財政一次性支出3500億元,這部分就是上述新增的2022年財政預算資金,同時由電網企業舉債1500億元,合計5000億元,專門用于解決可再生能源歷史欠補和未來幾年補貼缺口問題。
兩年前,市場曾一度傳出有關部門考慮由電網企業舉債解決可再生能源補貼問題,但是并未成行。
目前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主要來源于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規定并設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
《可再生能源法》實施以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歷經五次調整,2006年最初征收標準為0.001元/千瓦時,伴隨可再生能源規模的不斷擴大,2008年上調至0.002元,2009年上調至0.004元,2011年上調至0.008元,2013年上調至0.015元,2016年上調至0.019元并延續至今。
2016年專家曾建議提出,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上調至3分錢,即可滿足全部補貼需求,但未獲通過。這使得“十三五”以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額遠低于實際需求,導致補貼缺口持續加大。
到2019年底補貼缺口累計超過2600億元,2020年底缺口突破3000億元。
如2020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為892.29億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安排的支出為923.56億元。
同時,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也未能足額征收,2015-2019年征收率不到85%,每年約有200億元應收未收資金。
補貼的拖欠,導致很多可再生能源企業陷入現金流枯竭的危險境地,特別是民營企業處境更加艱難,部分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因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償還貸款,出現了違約現象。
另外,有一些金融機構因此收緊風電、光伏行業的信貸規模,進一步加劇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與此同時,2020年9月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后,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力度,但是補貼的拖欠制約了行業的再投入。
中信證券認為,若按照償還歷史補貼資金3600億元測算,預計可增加整個新能源行業的投資能力約12000億元,能夠覆蓋國內新能源電站建設未來2年的資本支出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