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核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我國核電企業始終把守護核安全作為企業的第一社會責任,在確保核電站安全運行的同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事故的發生,確保環境和公眾安全,讓核電充分展示其作為安全能源的屬性。
“我曾經從事核電生產運行工作20多年,核安全高于一切,也是我們核電人永遠堅守的底線。”作為我國在運、在建核電規模最大的核電企業的負責人,在日本大地震引發福島核事故三周年之際,賀禹對核安全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
在核電站,核安全高于一切
近年來,受福島核事故影響,核安全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究竟如何理解核安全?賀禹認為,核安全保障是全過程、全方位、動態的綜合管理結果,貫穿核電站設計、制造、建造、運行、退役各個階段,與系統設計、監督管理、人員技能、經驗反饋、安全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將給核電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僅強調技術和設計、個別指標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
1994年投入商業運行的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據賀禹介紹,20年來,在大亞灣,我們始終堅持“核安全高于一切”、“安全第一,質量第一,追求卓越”、“一次把事情做好”、“四個凡事”等核安全文化理念。
作為核電企業獨有的文化,大亞灣核安全文化來源于長期的核電生產建設實踐。擔任過大亞灣核電站操縱員、值長的賀禹,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1995年2月4日,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完成首次換料大修、進行反應堆控制棒落棒試驗時,工作人員發現,在53組控制棒中有7組落棒時間與驗收標準存在偏差,介于2.287秒至3.17秒之間,超過2.15秒的驗收標準。當時法國專家評估后認為,這一試驗結果未超出安全裕度,從安全角度是可以接受。但大亞灣核電站管理層明確表示,原因不明,堅決不能讓電站帶著缺陷投入運行。
“為了查清原因,我們寧肯少發電也要按標準把缺陷處理好。”這一事件的處理讓剛剛商運一年的大亞灣核電站付出了機組停運5個月的經濟代價,當時1天的直接經濟損失就接近1000萬元人民幣,但從根本上解決了存在的問題,保證了機組的運行安全。
核安全文化最大的特色是強調公開、透明。據賀禹介紹,在中廣核,按照透明的事件報告制度,生產建設崗位的員工一旦在工作中出現失誤,首先想到的不是隱瞞失誤后果,而是將事件及時上報。“我們曾經有一位員工在現場巡視時,不小心將一支手電筒遺落在管道中,雖然沒有其他人知道這件事,但因為他主動上報,非但沒有受到批評而且得到了表揚。”
而今,隨著核電項目在全國鋪開,大亞灣核安全文化已在福建寧德、遼寧紅沿河、廣西防城港等其他所有核電項目得到有力傳承并落地生根。
福島核事故并未顛覆人們對核安全的基本認識
2011年3月11日,受超強地震和特大海嘯的影響,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核事故。時至今日,福島核事故已經過去三年,事故引發的思考仍然在不斷深入。
據賀禹介紹,福島事故后,美國、法國、俄羅斯等主要核電國家對本國核電站進行了充分的安全檢查或壓力測試。美國的檢查結論認為,美國現役核電站能夠安全運行,不大可能發生類似福島事故的一連串事件。法國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法國壓水堆核電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俄羅斯的壓力測試結果表明,俄羅斯核電站能夠抵御14米海嘯和9級地震,并且其反應堆技術滿足所有安全要求。
事實證明,福島核事故并未顛覆人們對核安全的基本認識,也并未挑戰成熟的核安全原則與法規,幾十年來形成的核安全認識、理念、要求、原則與標準,依然是正確有效的。
“福島事故的教訓是深刻的,但也使世界各國對核電的認識更加客觀、理性。”賀禹說。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許多國家看到,核電是滿足能源需求、緩解環境壓力、應對氣候變化最為現實的選擇,必須繼續在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國、俄羅斯、英國、印度等國家均已啟動核電新項目建設。
從2011年5月起,環保部、國家地震局等三部委聯合對全國民用核設施進行了綜合安全檢查,總體結論是:我國的核安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