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事故應急體系日臻完善
國內首個實體場內核應急基地建成,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核應急共享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龍昌
國內首個實體場內核應急基地建成,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核應急共享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龍昌
5月13日,中電投集團核電廠核事故應急場內支援基地和支援隊伍在中電投煙臺基地掛牌成立。該支援基地的正式成立是我國核電集團核事故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突破———這是我國第一個實體場內核應急基地,標志著我國核應急基地建設計劃從藍圖逐步成為現實。
作為保障我國民用核能安全發展的重要一環,核事故應急體系被稱作“兜底”力量。從最初的被忽視,到如今成為民用核能大國極為重視的環節。
相較其他核電大國,我國安全發展核電后發優勢明顯。尤其是福島事故之后,我國核電機組全部升級,安全指標可以達到三代安全標準。從概率上來講,我國在運核電機組發生嚴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比國際主流在運核電機組要低數個數量級。盡管如此,我國仍然將核事故應急體系的建設工作列入核電發展最重要的步驟。
核電集團場內核應急體系建設取得突破
活動當天,為基地揭牌的環保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李干杰表示,核電集團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支援工作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和中國核安全觀的最新舉措。各核電集團要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明確國家核應急救援隊和集團核應急支援隊的定位和接口關系,避免重復建設和多頭管理,切實協同推進、統籌加強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工作。
4月28日,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救援力量和培訓基地授牌授旗剛剛在京完成。這支未來將擴充到300人的力量將同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之前成立的支援隊伍及剛剛成立的中電投支援隊伍一起組成我國的核應急體系支援力量的主體。根據3家核電集團的初期計劃,我國的專業化核應急隊伍將在初期達到1200人左右。這對于目前我國的核電發展現狀而言已經是較為充分的準備力量。
在空間布局上,我國的核電集團應急體系采取了華北—華東—華南,“三區四地”的基地布局方式。可以覆蓋目前在運在建的全部核電機組。
以已經掛牌成立的中電投應急支援基地為例,該場內核事故應急支援基地位于山東半島東端的煙臺市,往北可以有效支援遼東半島紅沿河核電基地,往南可以有效支援江蘇田灣核電基地,往西可以支援山東半島境內的海陽核電基地、石島灣核電基地。計劃建設于秦山核電基地的華東核應急支援基地和采用大亞灣—陽江雙基地模式的華南核應急基地同樣可以覆蓋區內全部核電機組。同時,根據《核電集團公司間核事故應急相互救援合作框架協議》等相關規定,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基地直接具有互相支援的應對模式。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核電廠核事故應急能力共建和應急資源共享目標。
核應急體系建設將持續完善
隨著我國核電建設規模和技術的持續發展,當前的核應急體系也將持續完善。李干杰表示,我國要逐步實現核電集團應急支援基地建設標準化、人員隊伍專業化、運維管理規范化、設施裝備系統化、應急機制一體化、能力維持常態化等“六化”目標。為實現“六化”目標,我國的核事故應急體系建設需要面臨一定挑戰。
當前,我國的在運核電基地全部在沿海地區,目前規劃的三大基地可以全部進行覆蓋。但隨著我國核電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內陸核電的發展,如位于吉林、湖南、重慶等地的核電項目將無法進行有效覆蓋(一般以300公里以內為最佳支援范圍,確保24小時內到達)。因此,目前的三大支援基地規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對于,華中、東北、西南等地區的核應急支援基地建設規劃應逐步提上計劃日程。
同時,由于我國在運的核電機組多以M310為基礎的壓水堆機型,國內核應急隊伍所熟悉和實操的也多以此為主。而隨著華龍一號、AP/CAP1000、CAP1400、高溫氣冷堆、小堆等多種堆型、機型在我國的發展,對于核應急隊伍的培訓工作將會是多元化的。而當前,具備這種培訓工作的設施尚不充分(如國家核電建設的AP/CAP臺架設施仍然較少)。同時也并沒有相關的前例可以明確這些培訓體系如何建立,經費如何列支,如何有效監管等。因此,伴隨著我國核電的發展,專業人才隊伍的培訓所需的種種軟硬件設施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
作為保障我國民用核能安全發展的重要一環,核事故應急體系被稱作“兜底”力量。從最初的被忽視,到如今成為民用核能大國極為重視的環節。
相較其他核電大國,我國安全發展核電后發優勢明顯。尤其是福島事故之后,我國核電機組全部升級,安全指標可以達到三代安全標準。從概率上來講,我國在運核電機組發生嚴重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比國際主流在運核電機組要低數個數量級。盡管如此,我國仍然將核事故應急體系的建設工作列入核電發展最重要的步驟。
核電集團場內核應急體系建設取得突破
活動當天,為基地揭牌的環保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李干杰表示,核電集團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支援工作是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和中國核安全觀的最新舉措。各核電集團要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明確國家核應急救援隊和集團核應急支援隊的定位和接口關系,避免重復建設和多頭管理,切實協同推進、統籌加強核電廠核事故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工作。
4月28日,國家級核應急專業救援力量和培訓基地授牌授旗剛剛在京完成。這支未來將擴充到300人的力量將同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之前成立的支援隊伍及剛剛成立的中電投支援隊伍一起組成我國的核應急體系支援力量的主體。根據3家核電集團的初期計劃,我國的專業化核應急隊伍將在初期達到1200人左右。這對于目前我國的核電發展現狀而言已經是較為充分的準備力量。
在空間布局上,我國的核電集團應急體系采取了華北—華東—華南,“三區四地”的基地布局方式。可以覆蓋目前在運在建的全部核電機組。
以已經掛牌成立的中電投應急支援基地為例,該場內核事故應急支援基地位于山東半島東端的煙臺市,往北可以有效支援遼東半島紅沿河核電基地,往南可以有效支援江蘇田灣核電基地,往西可以支援山東半島境內的海陽核電基地、石島灣核電基地。計劃建設于秦山核電基地的華東核應急支援基地和采用大亞灣—陽江雙基地模式的華南核應急基地同樣可以覆蓋區內全部核電機組。同時,根據《核電集團公司間核事故應急相互救援合作框架協議》等相關規定,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基地直接具有互相支援的應對模式。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核電廠核事故應急能力共建和應急資源共享目標。
核應急體系建設將持續完善
隨著我國核電建設規模和技術的持續發展,當前的核應急體系也將持續完善。李干杰表示,我國要逐步實現核電集團應急支援基地建設標準化、人員隊伍專業化、運維管理規范化、設施裝備系統化、應急機制一體化、能力維持常態化等“六化”目標。為實現“六化”目標,我國的核事故應急體系建設需要面臨一定挑戰。
當前,我國的在運核電基地全部在沿海地區,目前規劃的三大基地可以全部進行覆蓋。但隨著我國核電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內陸核電的發展,如位于吉林、湖南、重慶等地的核電項目將無法進行有效覆蓋(一般以300公里以內為最佳支援范圍,確保24小時內到達)。因此,目前的三大支援基地規劃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對于,華中、東北、西南等地區的核應急支援基地建設規劃應逐步提上計劃日程。
同時,由于我國在運的核電機組多以M310為基礎的壓水堆機型,國內核應急隊伍所熟悉和實操的也多以此為主。而隨著華龍一號、AP/CAP1000、CAP1400、高溫氣冷堆、小堆等多種堆型、機型在我國的發展,對于核應急隊伍的培訓工作將會是多元化的。而當前,具備這種培訓工作的設施尚不充分(如國家核電建設的AP/CAP臺架設施仍然較少)。同時也并沒有相關的前例可以明確這些培訓體系如何建立,經費如何列支,如何有效監管等。因此,伴隨著我國核電的發展,專業人才隊伍的培訓所需的種種軟硬件設施問題需要進一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