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早晨7點,垃圾清運車準時出現在山東聊城冠縣崇文街道街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生活垃圾產生量比以往增多,每天清運的工作量是過去的兩倍。崇文街道有5輛垃圾清運車,一輛垃圾清運車負責7個村莊的垃圾清運工作,一次可清運垃圾2.5噸,一天能清運垃圾7噸左右。”崇文街道黨工委委員馮玉亮告訴記者。
疫情期間,為進一步加強生活垃圾處置能力,提升人居環境和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冠縣引入3億元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采用國際先進成熟的爐排爐工藝,通過焚燒垃圾回收余熱帶動汽輪機發電,為當地工業園區項目和社會提供電源和熱源。“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于3月16日正式并網發電。項目之所以在疫情期間開工并網,是為了將鄉村生活垃圾及時清運、焚燒,消除污染源、傳播源,保障城鄉居民在健康的環境中生產生活。”冠縣國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總經理朱先鋒說。
記者了解到,垃圾焚燒發電廠垃圾儲坑處于全封閉、負壓狀態,焚燒鍋爐爐溫持續保持在950℃至1050℃,能有效消殺病菌、病毒,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
垃圾焚燒發電,如何保障垃圾供應量?在此之前,冠縣按照每處垃圾轉運站服務7萬人的標準,在鄉鎮建設了10處生活垃圾轉運站,負責服務范圍內村莊的垃圾清運收集、保潔人員管理等工作。每天垃圾清運車會從各個村莊將垃圾收集到轉運站,達到一定量后,再從轉運站運至國環垃圾焚燒發電廠。
冠縣是全國首批“百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之一。鄉村居民在投放垃圾時自覺從源頭上分類,把紙箱、酒瓶、廢舊金屬等可回收利用垃圾收集起來,賣給收購站,其他無法回收的秸稈瓜秧、樹葉菜葉等生產生活垃圾倒入胡同垃圾桶。垃圾轉運站通過機械分揀把垃圾分類,把土質及建筑垃圾分揀出去。經過機械分揀后,白色垃圾、衛生紙等可燃垃圾將轉運到發電廠進行焚燒發電。
“這個項目的實施,將把以填埋為主的垃圾處置方式轉變成無害化焚燒處理,焚燒過程中的熱能可用來發電,全面推進當地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進程。”冠縣國環產業園總經理耿樹飛說,當地日產生活垃圾500噸,焚燒發電廠日處理600噸,足夠運轉使用。
“焚燒的殘渣可制作建筑材料,從根本上改變生活垃圾簡單填埋狀況,在無害化處理的基礎上,焚燒發電、變廢為寶,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耿樹飛說,這個項目年可處理生活垃圾20余萬噸,年發電8000多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5萬噸標準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