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近日印發《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根據《規劃》,2025年主要目標是:
能源保障更加有力。
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億噸標準煤以上,省內電力裝機總量達2.38億千瓦,西電東送最大送電能力達到4500萬千瓦(送端),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800億立方米/年。能源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民生用能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能源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互聯互通水平、儲備能力、安全風險管控能力顯著增強。
能源結構更加優化。
清潔能源逐步成為能源消費增量的主體,天然氣消費持續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提高至49%左右。電氣化水平顯著提升,電能占終端用能比重達到38%左右。
能源利用更有效率。
單位GDP能耗下降14%,火電供電煤耗和電網綜合網損率進一步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保持國內領先并與當前中等發達國家基本相當。
能源改革更加深入。
電力、油氣體制改革全面深化,促進“X+1+X”天然氣市場體系構建,推進油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公平開放,電力市場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逐步構建完善“中長期+現貨”電力市場交易體系,加快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電力價格的機制。
能源創新更高質量。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能源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裝備制造國產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技術合作取得新突破。智慧能源系統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能源產業發展更加集聚。
堅持新能源項目開發和龍頭企業帶動、技術創新引領,推進能源產業集聚發展,大力發展先進核能、海上風電、太陽能等優勢產業,加快培育氫能、儲能、智慧能源等新興產業,建設差異化布局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7300億元,形成國內領先的新能源產業集群。
《規劃》提出,積極發展光伏發電。大力提升光伏發電規模,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開發并舉,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項目,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積極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鼓勵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動光伏在交通、通信、數據中心等領域的多場景應用。“十四五”時期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約2000萬千瓦。
大力發展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推動項目集中連片開發利用,打造粵東、粵西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十四五”時期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約1700萬千瓦。適度發展陸上風電。結合資源條件,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陸上風電。“十四五”時期新增陸上風電裝機容量約300萬千瓦。
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統籌規劃垃圾焚燒發電、農林生物質發電、生物天然氣項目開發,做好發展規劃、建設節奏與資源保障能力及地方財力等方面的銜接;協同推進完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和農林廢棄物“收、儲、運”體系建設。“十四五”時期新增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200萬千瓦。
《規劃》明確,實施能源創新示范工程。充分發揮我省市場規模優勢,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點在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氫能、波浪能、天然氣水合物、智能電網、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核能、生物質利用、地熱能等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科技示范項目。
《規劃》還提出,培育能源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發揮負荷側調節能力,推動能源就地清潔生產和就近消納,提高源網荷儲協調互濟能力,促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在城市商業區、綜合體、居民區,依托光伏發電、微電網和充電基礎設施等,開展園區(居民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
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提高農村綠電供應能力,加強農村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推進綠色能源鄉村建設。積極推進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鼓勵推廣農業大棚光伏、漁光互補、荒山地面電站等光伏發電項目;因地制宜利用農林廢棄物、畜禽養殖廢棄物、農村生活垃圾等資源,支持規模化沼氣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建設,積極開展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試點;因地制宜推廣綠色低能耗農宅,推動農村光伏建筑一體化。
優化太陽能產業布局。支持太陽能集熱器、光伏設備、逆變器、封裝、漿料等省內細分龍頭企業加快產業戰略布局,通過并購重組打造品牌、做大做強形成產業集聚優勢。積極引進太陽能電池片環節優勢企業、扶持壯大本地組件優質企業,實施強鏈補鏈工程。重點支持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片降本增效,推動HJT(異質結)電池、TOPCon(鈍化接觸)電池關鍵制造設備實現自主生產,支持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和相關設備制造。
全文如下: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人民政府、國家能源局同意,現將《廣東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3月17日
2022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