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發電量及供熱量均占全國的1/8的國內最大電力和熱力供應商,國家能源集團的業務戰略部署具有示范意義。2024年歲末,國家能源圍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思路逐漸成熟、圍繞生產和交易兩大方向部署落地。
“國能e電”上線+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 年)發布!
《國家能源集團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 年)》
該文件聚焦國家能源集團未來三年發展方向,明確了7個方面25項具體任務。“《行動方案》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提升四項關鍵能力建設、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典型示范區’三大方面,是‘十五五’期間集團電力產業發展的方向性文件。”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助理、電力產業管理部主任張世山說。
張世山介紹,“兩個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是指新能源及煤電的發展既要重規模、保安全、促轉型,又要強質量、提效率,穩贏利,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質量發展,推動新一代煤電優化升級。“提升四項關鍵能力建設”,分別是提升系統靈活調節能力、源網荷儲調控協同能力、市場適應能力、政策參與能力。
“打造新型電力系統典型示范區”,即形成寧夏、南疆兩個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寧夏騰格里基地作為首批首個“沙戈荒”基地,要代表行業驗證“煤電+新能源”聯合控制的可行性;南疆示范區要把握與國家電網的合作機會,打造大比例新能源送出的主動支撐型基地項目。“此次《行動方案》的制定有五個明顯的特征,”張世山解釋道,一是細化了攻堅方向。“比如在新能源內部,強調的是風電的規模增速,風電將是更優質的新能源資產;煤電劃分為基地調節型、負荷中心保供型、產業鏈清潔利用型。”二是提出引導性的參考條件。“比如沙戈荒基地要統籌考慮風資源、管廊通道資源、換流站位置和受端電網消納能力;氣電的發展要氣源有保障、氣價可承受、電價有機制、熱力有市場等。”三是首次明確了部分剛性要求。“比如區域電、熱負荷支撐機組,進行必要改造后,要確保運行壽命達到40年;新建煤電機組滿足國家和地方超低排放標準。”四是指明了未來戰新發展方向。“比如為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納率,提出應關注生態治理、綠色算力、風光同場、風機擴能等融合模式;為提高網源荷儲協同能力,提出要積極發展虛擬電廠、低碳智慧園區、增量配電網等新型主體。”五是全面量化目標、明確任務。“《行動方案》25項重點工作全部制定了節點目標,設置15個專欄、明確典型項目,確保《行動方案》可操作、可落實。”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主戰場,電力是主力軍,新型電力系統則是其中的關鍵載體。張世山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煤電企業,國家能源集團有責任,也必須擔當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結構轉型的重任。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主要途徑是兩端發力推進兩個替代,即電力生產側實施清潔替代、能源消費側實施電能替代,實現源端減碳、終端脫碳。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能源逐步演進為新型電力系統的裝機、電量和責任主體,煤電逐步由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的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轉型,新型儲能成為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張世山坦言,各類主體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隨著煤電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定位逐步向基礎性、支撐性、調節性電源轉型,煤電業務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轉變。一方面,煤電利用小時呈現快速下降態勢,疊加燃料成本不穩定性增加;另一方面,實現“雙碳”目標,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煤電兼具靈活調節和清潔低碳能力,持續發揮“保供應、促消納,穩系統、低排放”作用。“從新能源發展來看,近年來,發展新能源業務已成為全球能源電力企業的普遍共識。未來一段時期內,新能源高質量發展面臨著用地用海空間不足、項目開發與消納能力不匹配、非技術成本處于高位等挑戰。”張世山說。對于《行動方案》確立的三年目標,張世山認為,并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們需要‘跳起來摘桃子’,需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統一思想行動、凝心聚力落實,按照節點目標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實現。”張世山透露,下一步,在《行動方案》的有力指導下,圍繞“兩端發力、一個重塑”,國家能源集團電力產業將不斷完善戰略性文件體系,包括新能源可靠發展指導意見、煤電機組供熱拓展指導意見、新型主體相關制度體系,結合已經發布的綜合能源三年規劃、新型儲能指導意見、煤電低碳發展指導意見等,逐步形成1+N戰略性文件架構,有力指導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促進能源結構優化和綠色低碳轉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電力產業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境界。

作為發電量及供熱量均占全國的1/8的國內最大電力和熱力供應商,國家能源集團持續強化模式創新和管理優化,于2020年成立專業化電力營銷公司,啟動“國能e電”建設,以專業化機構、數字化平臺、集約化管控,助力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成為國內首個覆蓋大部分用電省區、提供全品類綜合能源、產融深度結合的線上權威電力交易平臺,為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產業金融融合發展、繁榮能源電力生態圈提供解決方案。

據悉,“國能e電”采用“集約化管控+平臺化運營”的雙線運作模式,對內實現管理提升、行業對標、價值創造,對外實現產品銷售、客戶服務、生態協作。自啟動建設以來,分步上線運行,在國家能源集團內部建成營銷數智中心,歸集內外部數據45億條,開發算法模型85個,實現全態感知、穿透管理;規范業務指標1401項、業務流程83項,實現核心業務三級全面覆蓋,以標準化應用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平臺還建成行業首個數據全自動化電力交易AI機器人,每日執行任務3200余次、處理數據超15萬條,2分鐘完成數據采集,5分鐘生成專項報告,正確率100%。綠色電力證書是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的電子“身份證”,是認定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消費的唯一憑證。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國累計核發綠證35.51億個。據介紹,截至2024年11月底,“國能e電”已服務3萬余家電熱客戶,代理零售電量超3000億千瓦時,綠證交易超3000萬張、交易額近千億元。
我國唯一一個煤炭碼頭零碳試點項目單位——黃驊港務公司也是“國能e電”的用戶。“我們是連續兩年通過購買綠證實現‘全綠電消費’。相較于去年,今年我們通過‘國能e電’綠證交易模塊達成交易,僅需在主頁提交具體綠證年份、地區等需求,平臺就能按需完成綠證匹配,并實現了綠證交易的‘一站式’服務,不僅減輕了大量的線下工作量,還可以便捷地快速追溯綠證源頭,便于精細化管理已購綠證。”黃驊港務公司副總經理苗士勇說。
上線發布儀式上,國家能源集團電力營銷公司對“國能e電”平臺場景功能進行演示,系統全面展示平臺建設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據介紹,下一步,針對市場需求,“國能e電”還將圍繞電力、熱力、綠證、固廢等產品,致力于打造從交易、履約、結算,到金融、客戶、售后的全過程交易平臺,實現一體化、透明化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