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國電力科技網、北京中盛國策新能源技術院主辦,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減排工作委員會支持,南京促普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常州龍騰光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協辦的“太陽能熱發電開發建設與運行維護創新技術發展論壇”在杭州順利召開。 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是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的重要窗口期,為太陽能光熱產業帶來新的生機。本屆論壇正逢其時,24位專家圍繞“光熱新質范式,解碼零碳密鑰”主題,從政策驅動、技術突破、系統保障、產業協同等層面發表演講,同與會嘉賓深入探討太陽能光熱產業發展的實施路徑。加強政、產、學、研、用、商深度融合,推動光熱發電降本增效、智能化運維,解決新能源消納難題。
開幕式由論壇主席——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太陽能熱發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原副院長孫銳主持,他在主持詞中提到,自我國第一坐太陽能熱電發商業電站投運至今,我國光熱發電已經走過了10年的商業化應用路程,10年來光熱發電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政策環境方面,“積極發展光熱發電”被寫入今年開始實施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今年2月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中明確:新能源項目(風電、太陽能發電)上網電量原則上全部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這項政策將使光熱發電面臨新的挑戰。
中國電力科技網主任、北京中盛國策新能源技術院院長、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魏毓璞,代表主辦單位致主題辭:本次論壇以“光熱新質范式,解碼零碳密鑰”為主題,聚焦四大核心:技術創新突破——重點探討聚光集熱效率提升、低成本儲熱系統及AI運維技術;政策市場協同——分析新能源配儲政策對光熱產業的推動作用;產業鏈整合——推動設計院、設備商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零碳解決方案——分享光熱-光伏混合電站等創新應用案例。
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減排工作委員會主任王凡,代表支持單位致辭。當前,我國正加速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太陽能光熱發電作為兼具清潔能源屬性和靈活調峰能力的技術,已成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王主任結合兩會精神與行業發展現狀,圍繞“技術突破、政策驅動、產業協同、系統保障”四大方向,與各位分享幾點思考。“十四五”末,我國光熱發電裝機目標為5GW,而“十五五”將迎來翻倍增長,預計2030年達10-15GW。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技術創新、政策護航、產業協同與系統保障的合力。
聚焦政策協同與產業生態,共議發展新格局
中國能源研究會特邀副理事長,中國大唐集團原董事長、黨組書記陳進行,作為特邀嘉賓,致辭并發表主旨演講。針對未來發展他提出五大方向:一是準確把握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形勢任務;二是找準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方向;三是多項并舉推動光熱產業高質量發展。當前,光熱發電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在產業技術、市場機制、社會認知等方面還需要持續發力,著力做好四項工作:第一,以創新驅動光熱技術升級。第二,以政策協同激活市場動能。第三,以生態構建引領未來方向。第四,以國際合作提升競爭能力。倡議政產學研用商協同發力,通過政策激勵、產業聯合體、基礎研究攻關和綠色金融創新,共建光熱發電產業生態,助力能源轉型與“雙碳”目標實現。
孫銳主席在“光熱電站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作用及工藝系統容量匹配”演講中提到,光熱發電集可再生能源發電、儲能及轉動慣量為一體,在新型電力系統中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光熱電站的工藝系統容量匹配對光熱電站的功能、造價及發電成本影響重大,必須根據電力系統對光熱電站的功能要求研究確定。作為新型電力系統中難得的靈活調節電源,建立光熱電站發電成本的傳導機制,是促進光熱發電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技術創新突破推動光熱降本增效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太陽能熱發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金建祥,發表“應用于光熱發電的新型熔鹽及熔鹽儲換熱系統技術研究”演講,新型熔鹽材料研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克服成分復雜、性能要求苛刻、實驗周期長、跨學科交叉等難點。同時,也是光熱發電技術優化必由之路,有助于提升系統的整體轉化效率及經濟性。考慮各項技術成熟以及規模化效應后,采用新型高溫熔鹽、高低位熔鹽儲罐、PCHE直流式換熱技術,未來匹配超超臨界機組,最終儲換熱系統造價可降低39%以上!
常州龍騰光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盧智恒,分享RT86大槽集熱器風光一體化聯營方案,通過提升聚光效率和規模化生產實現度電成本下降。介紹龍騰RT86系列大槽集熱器的特點、產品優勢和產業化進展。
南京促普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咨詢總監李治家,從“光熱電站智能運維系統應用實踐”出發,提出:根據制度梳理,建立標準化的業務功能和管理流程;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通過考核評價對制度不斷進行豐富和完善,體現“制度落地-過程可控-結果可視”的閉環管控思路。打通實時數據與業務數據,避免信息孤島,實現了實時監控到生產運維業務閉環的全流程管控。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劍寒,代表太陽能熱利用技術研究部主任雷東強發表“中國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現狀及行業標準制定進展演講,介紹國內光熱發電站建設與運行和光熱發電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展望未來光熱發電產業。
北京大學教授張信榮則認為,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技術有望突破光熱發電效率瓶頸,但需攻克高溫材料與系統集成難題。
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新能源工程公司研發經理王潤宇,分析電熱儲能技術與光熱發電系統的結合方案,重點探討儲熱技術路徑、關鍵設備研發、與光熱熱力系統的耦合設計及匹配優化策略,強調該模式可提升光熱電站調峰靈活性與能源利用率,為新能源高比例消納提供技術支撐。
工程實踐與標準建設并舉,夯實產業化基礎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代彥軍,結合光伏光熱聯合電站運行模式,強調儲能的作用和影響,分析光伏與光熱容量配比,深度評價能源經濟性。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二級技術專家、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正高級工程師劉建剛,基于多個大型光熱EPC項目經驗,指出高精度鏡場控制、熔鹽系統防凝為工程管控核心。中國特檢院高級工程師胡振龍與李涌泉,分別從高溫設備風險檢驗標準和安全運維技術體系角度,呼吁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規范。
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新能源部總經理王剛,在“塔式光熱電站鏡場無線控制與分布式供電技術及迪拜項目投運情況”演講中,介紹國內光熱發展歷程,提出如何通過技術手段降低初始投資、運維成本以及提升機組性能?分析鏡場無線控制解決方案及優勢,重點介紹迪拜光熱電站投運情況。
高端裝備制造與區域協同發展雙向賦能
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鍋爐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總設計師奚正穩,詳解定日鏡的制造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唐忠鋒綜述高溫熔鹽儲能技術研究進展及多領域應用潛力;西安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清潔能源技術研究所博士高煒,從高溫儲熱系統及中間換熱器大型化技術可行性論證、動態多變工況下超臨界二氧化碳旋轉機械技術可靠性論證、光熱超臨界二氧化碳循環發電機組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三方面,介紹青海海西地區50萬千瓦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融合示范項目。
多元化應用場景探索光熱跨界融合
論壇還呈現光熱技術跨界融合的創新方向:西安交大方嘉賓團隊研發的鈣基熱化學儲能系統,為工業供能與建筑供暖開辟新路徑;廣州美亞袁小艷提出電廠余熱+光熱儲熱聯動農業溫室模式,實現能源與農業減碳協同。
凝聚共識共繪行業藍圖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國家第三批風光大基地建設提速,光熱發電憑借調峰支撐與長時儲能優勢,迎來規模化發展窗口期。未來需加快核心技術自主化、標準體系完善與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光熱發電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發揮更大作用。
本次論壇為行業搭建了政、產、學、研、用、商高效對接平臺,專家報告全景展現了我國光熱發電從技術突破邁向產業化應用的最新圖景,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