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穹頂是核電站安全的重要屏障,是保證反應堆廠房完整性和密封性,實現固有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穹頂吊裝因此成為核電站工程建設的重要里程碑節點。太平嶺核電2號機組核島穹頂呈半開口的碗狀結構,重量達225.844噸,面積相當于4個標準籃球場的大小。
要把這么一個“大家伙”吊到70米高空,歷經近2個小時吊裝作業,平穩控制落在核島筒體上,并且偏差控制要在毫米級別,同時還要考慮風力影響下的偏擺、溫度變化下的熱脹冷縮,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作為本次吊裝的技術管理負責人,中廣核惠州核電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核島土建主管工程師韓宇星著重強調了“挑戰”兩個字,太平嶺1號機組的順利吊裝給了他充分的信心,“挑戰”更多來自于對創新成果的期待。
以穹頂吊裝為目標支點,太平嶺核電工程建設成為中國廣核集團科技創新成果的高產良田。其中,鋼襯里底板和截錐體整裝模塊施工、蒸汽發生器隔間模塊施工技術均為國內“華龍一號”堆型首次實踐和應用的先進建造技術。作為高風險作業,蒸汽發生器隔間模塊吊裝前要進行碰撞分析等一系列技術準備,以及時發現并解決重大隱患,確保吊裝過程萬無一失。據此,韓宇星協同項目團隊開展了蒸汽發生器隔間模塊混凝土澆筑的小比例模擬件試驗,通過試驗驗證C50自密實混凝土性能,進行混凝土生產、運輸設備的選擇分析,確定澆筑方式、澆筑速度與單次連續澆筑高度,確定蒸汽發生器隔間模塊合理的下料口設置間距及數量等參數,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在緊張的穹頂吊裝準備工作推進中,來自7家參建單位,200余人的項目團隊深入踐行“嚴慎細實”工作作風,前后共開展大大小小的吊裝討論會和技術交底百余次,有效解決了如模塊精度要求、栓釘焊接質量檢測等問題,高標準保障了吊裝前各項施工準備的工程質量。
在前期準備階段,項目建設團隊采用整體吊裝工藝,利用BIM等智能核電建造技術,對吊裝過程控制進行動畫模擬,提前發現吊裝難點并制定解決方案;前后已組織穹頂吊裝模擬演練、應急演練、穹頂試吊、鉚共和焊工焊接演練等數十個工種總計80次,攻克難關百余項,以科技創新成果和“嚴慎細實”作風共同確保穹頂精準就位,一次吊裝成功。
9月25日,天氣晴好,現場工程建設熱火朝天,穹頂吊裝各項準備工作正有序推進開展。當天17時20分,隨著吊裝總指揮一聲令下,在2000噸吊車的穩穩作業下,穹頂緩緩升空,歷經水平穩定狀態確認、16米高度變幅至66米、繼續提升至70米高度、穹頂回轉至核島廠房正上方、緩慢降落至調整位、固定穹頂,及至摘鉤、回轉、收車等11個作業步驟,直徑45米的穹頂以“針尖對麥芒”的毫米級精度要求,準確與鋼襯里筒體在45米高度對接,對接處鋼板厚度僅為6毫米。歷時1小時40分鐘,19時整,2號核島穹頂吊裝作業順利完成,并刷新了太平嶺核電1號機組所創造的“華龍一號”施工記錄。
伴隨穹頂吊裝的同時,還有環吊環軌梁整體吊裝施工技術、穹頂管道模塊化施工、自動化焊接技術、核電廠RPA智能備件編碼機器人,以及環吊牛腿配鉆工裝應用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在太平嶺核電落地實踐。
太平嶺核電項目規劃建設6臺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機組,一期工程1、2號機組已分別于2019年、2020年開工建設,項目6臺機組全部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將達500億千瓦時,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約1513萬噸,減少向環境排放二氧化碳約4160萬噸、二氧化硫約41萬噸、氮氧化物約27萬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近11.26萬公頃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