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二所)海島海岸帶生態保護與修復團隊承擔的浙江三澳核電廠二期工程海島生態本底調查項目通過專家評審,成為該工程海域使用論證的重要支撐。
做好海島生態本底調查是海島保護與利用的前提,海島生態本底調查涉及專業多,系統性強。海洋二所科技人員參考相關技術導則,利用無人機、紅外相機等專業設備,對三澳核電周邊的頂草峙島、機星尾島、靜安嶼等22個無居民海島開展了海島位置、類型、島陸地形、岸線、土壤、植被、陸生動物、潮間帶地形、潮間帶類型、潮間帶生物等調查工作,全面掌握了三澳核電周邊無居民海島的生態本底現狀。
調查發現,三澳核電周邊無居民海島生物資源豐富。以頂草峙島為例,發現主要維管束植物有60科141種,包括省級重點保護植物柃木、蔓九節,海島特色植物濱柃、濱海珍珠菜、假還陽參等;發現野生動物14種,包括兩棲動物澤陸蛙,爬行動物銅蜓蜥,哺乳動物中國豪豬,還有白鷺、棕背伯勞等鳥類。該島潮間帶類型以巖灘為主,發現潮間帶生物40種,包括大型藻類、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及其他類動物。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在開展無居民海島本底調查的基礎上,分析了核電建設對無居民海島生態環境的影響,為浙江三澳核電廠附近海域無居民海島的保護與利用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