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探明的保有鈾資源儲量可以保障2020年核電發展規模的需要。”在4月1日舉行的中國核地質創建60周年成果交流會上表示,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副主任、總工程師張金帶說,鈾資源的供應不構成對我國核電發展的根本制約,但從更長遠角度考慮,我國核電發展對鈾資源的需求應立足全球。
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23座運行的核電機組,裝機容量20.1吉瓦。根據《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核電規劃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
縱觀全球核電市場,截至2015年2月,全球可運行核電機組為438臺,總裝機為378.0吉瓦,在建69臺,裝機容量72.2吉瓦;計劃建設核電機組184臺,裝機容量202.4吉瓦。
2014年,世界核學會預測了3種不同情景的天然鈾需求,一種方案是按現在的市場價格假設,預計2020年世界天然鈾年需求約為7.7萬噸,2025年約為9萬噸,2030年約為11萬噸。另一個數據是,2013年全球生產了約5.93萬噸天然鈾,2014年產量相當。
中核集團地礦事業部副主任陳躍輝說,近期國外將有三個鈾礦項目投產,在建的大型項目有兩個,俄羅斯、澳大利亞還有若干正處于前期準備階段的項目。
“全球鈾資源對核電發展的供應是充分的。”陳躍輝分析,如果在產、在建的鈾礦能夠按期達產,供應缺口在2020年以后才會出現;如果停建、計劃建設的鈾礦能夠在2020年后建成,供應缺口將在2025年左右才會出現;如果潛在可能開發的鈾礦能夠在2025年左右建成,則在2028年左右才會出現很小的缺口。
談到我國的海外天然鈾項目,陳躍輝認為,在不增加新開發項目的情況下,在保證我國國內天然鈾自有產能的前提下,預計2020年前不會出現太大的缺口,并可通過國際貿易解決。2025年以后缺口將逐漸擴大,所以需進一步加大海外開發和國際貿易力度。
“國際上將核燃料均視為一種‘準國內資源’。”張金帶說,世界核電大國鈾資源的保障都是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核電較多的國家不產鈾,產鈾較多的國家不發展核電”的格局已延續了幾十年。
在2日舉行的中國核地質創建60周年座談會上,中核集團副總經理曹述棟提出,要更加充分地利益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積極開展海外鈾資源勘查,落實海外鈾資源基地,切實強化鈾資源保障體系。同時他表示,在國內鈾礦地質勘查中,既抓好大基地資源的落實和提升,又要進一步摸清資源家底,落實后備資源勘查基地,實現鈾礦地質勘查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