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悉,近日,山東省印發《山東省核能發展建設工程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核能“四基地”建設,積極推動核能多元化利用,培育完善產業鏈供應鏈,著力打造核能強省,助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提供堅實支撐。到2025年,全省在運裝機570萬千瓦;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3000萬平方米;核能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到2030年,全省在運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以上;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2億平方米;核能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打造膠東半島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優先選用三代及以上先進核電技術,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全力推進海陽、榮成等核電廠址開發建設;積極做好新廠址前期工作;持續做好后續儲備廠址保護和研究論證,適時啟動開發建設。“十四五”期間,建成榮成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國和一號示范工程,開工海陽核電二期等項目。到2025年,全省核電在運裝機容量570萬千瓦。到2030年,在運裝機容量1300萬千瓦以上。
打造核能綜合利用基地。在確保核電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核能綜合利用,實現由核電向“核電+”多元利用轉變。加快推廣核能供暖。按照“試點先行、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思路,在全面總結海陽核能“零碳”供暖經驗基礎上,加快推動海陽核電擴大供暖范圍;引導后續核電機組開展熱電聯供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行。探索推動核能小堆供暖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積極推進核能海水淡化。加快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有序推進海陽核電、國和一號核能海水淡化工程建設。積極探索核能制氫。深入開展核電電解水制氫、高溫氣冷堆制氫等技術研究,適時啟動示范工程建設。“十四五”期間,加快推動海陽核電跨區域核能供暖、國和一號核能供暖研究論證,具備條件的啟動工程建設;穩妥開展核能小堆選址和研究論證等前期工作;開工海陽核電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適時啟動國和一號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適時開工海陽核電電解水制氫工程。到2025年,全省核能供暖面積力爭達到3000萬平方米;到2030年,力爭達到2億平方米。
打造核能產業基地。按照“科學定位、協同發展”思路,圍繞“建鏈、強鏈、補鏈、延鏈”,有效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創新核能產業生態,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培育壯大投資開發、研發設計、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維服務、教育培訓等全鏈條式核能產業。大力發展核能總部經濟。積極推動國家電投核能總部、中核山東區域總部入魯落地,打造“國和”品牌等先進三代核能基地,建設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核能產業交流合作平臺。培育壯大核能裝備制造。圍繞核電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核電主管道、儀器儀表、壓力容器、法蘭、風機等機械裝備以及電纜、開關等電氣裝備制造,支持優勢企業積極申請核級資質,加大與核電企業深度合作力度,提升供貨業績,做大做強山東“核品牌”。積極推動核能產業集聚。引導核能關聯企業及要素資源向核心區域和重要平臺集聚,培育壯大海陽、榮成、萊山等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到2025年,全省形成千億級核能產業規模。到2030年,形成五千億級核能產業規模。
打造核能科技創新基地。聚焦三代及以上先進核電技術,打造全鏈條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水平。著力構建“一平臺、兩院、三中心”創新格局。積極推進煙臺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動清華大學核研院、上海核工院北方分院落戶,積極籌建山東省核能發展研究中心、山東省核電技術和安全技術創新中心、中核能源工程化研究中心,提升山東乃至全國核能領域原始創新能力。著力推進關鍵核心領域創新。圍繞核級材料、核心裝備、核電運維、核能綜合利用、核安全等領域,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推進“卡脖子”裝備國產化研發和制造攻關,探索科研創新與產業轉化新機制。著力構建人才聚集高地。充分利用“雙招雙引”政策,鼓勵濟南、煙臺、威海等地與清華大學等知名高等院校共建科研機構,定向培養核能領域高端人才;推動共享共建院士工作站,引進和培養核能領域學科帶頭人和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