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表示,要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核能容量需要翻一番。而核裂變是產生核能的過程,在產生豐富電力的同時,溫室氣體的排放基本為零。

根據牛津能源研究所的數據,核能容量要想翻一番,在未來八年內,就需要世界建造 235 座新反應堆,才能在2050年之前實現凈零反應堆。這無疑是個艱巨的任務,但除此之外,還面臨著另外一重阻礙:世界上最大的多邊綠色能源金融機構——世界銀行歷來不愿意投資于核能,自1959年以來就沒有資助過一座核電站。因此,在缺乏世界銀行資金的情況下,有關核能項目的大部分國際融資都來自于俄羅斯和中國的國有銀行,這使得俄羅斯和中國公司成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主要核技術供應商。
盡管世界銀行的做法避免了國際爭議,但俄烏沖突后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使得全球對核電的需求激增。為了加速凈零排放的轉型,遏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對核能的看法已經發生了改變,世界銀行也應該轉變觀念。
重啟核電
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逐漸淡出在大眾眼中,日本正在計劃重啟核反應堆;法國、荷蘭和英國都宣布了建設新的核電站的計劃,瑞典也在考慮當中;美國聯邦政府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向核能行業注入約400億美元,私人對核能的投資也在激增;歐盟現在也允許將核能標為綠色投資。

但傳統的核電站建設歷來是一項重大的國家工程,其成本經常高達幾百億美元,而所謂的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則允許采用更有針對性的方法和更易于管理的融資方案。這對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它們必須弄清楚如何在擴大電力供應的同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際能源機構估計,由于人口和收入的增長,以及獲取途徑的改善,非洲對能源的需求到本世紀末將猛增三分之一。

雖然世界銀行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增加,幫助發展中經濟體走上了碳中和的道路,但大多數國家仍然依賴燃煤電廠和天然氣來生產基本負荷電。為了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就必須用不依賴天氣條件的低碳能源來補充風能和太陽能。將可再生能源與電池存儲相結合的方式和地熱能都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但是這兩種方式的成本都過高,且地熱能有局限性,僅限于靠近地球表面有地熱的地區。
因此,如果沒有核電,將很難取代其化石燃料的基本負荷。
世界銀行資助核電未來
西方國家在過去幾十年中退出了核能領域,這使得俄羅斯成為國際上反應堆、服務和核電項目融資的主要供應商。但這兩年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且由于國際發展機構傾向于跟隨世界銀行的領導,發展中國家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的私人融資往往也取決于多邊貸款人的風險緩解政策,因此世界銀行應該扭轉其對核電的立場,幫助擴大低碳能源供應,同時加強全球安全。

世界銀行必須仔細評估擬議的核能項目,以確保它們符合適當的技術和可持續性標準。在去年的 COP27 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工業化經濟體(除了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支付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但與其為“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讓發展中國家里每個受影響的人能分到幾分錢”買單,世界銀行及其資助者應該將這數十億美元作為低息貸款,用于由安全、非來自專制政府的供應商實施的核項目,幫助這些國家以安全可靠的零碳電力擺脫能源貧困。

氣候危機也為能源改革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動力。美國、德國、G20專家小組和巴巴多斯總理Mia Mottley都呼吁加強世界銀行的能力,以支持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并為此調動私人融資。
結語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并實現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未來,一個全面的綠色能源戰略是必不可少的。
核能是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多邊綠色能源金融機構,世界銀行應該大力支持將氣候目標與發展目標相結合,重新考慮其投資策略,大幅增加新的能源生產以實現全球經濟復蘇,保障全球能源安全。